新能源还会是主流吗?听三位行业大咖聊十年后汽车发展

在新华社智立方演播室,主持人邱浩请来了三位汽车行业的“大咖”,分别是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总工程师、副秘书长 叶盛基、零跑科技创始人、董事长、CEO 朱江明、资深汽车媒体人 王堃,他们三位分别代表了行业规则的制定者、新能源汽车领头企业以及资深汽车媒体专家,那么在“大咖”们看来,未来汽车行业将会有怎样的发展?作为新能源汽车品牌的零跑会拿出怎样的超前技术?

新能源还会是主流吗听三位行业大咖聊十年后汽车发展-图1

现场嘉宾: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总工程师、副秘书长 叶盛基

零跑科技创始人、董事长、CEO 朱江明

资深汽车媒体人 王堃

新华社主持人 邱浩

主持人:特别欢迎三位做客,今天既有我们行业规则的制定者,又有我们新能源汽车的领头企业,还有我们的资深媒体人,对汽车方面是专家了。我想先请三位畅想一下未来,站在你们各自不同的领域,想想十年之后的汽车市场是什么样子?十年之后,或者站在新能源汽车的角度,心目当中的那个汽车长什么样,我们先做一个畅想。

叶盛基:这是个非常好的题目,我想所有的消费者都有这个愿望,我相信经过十年的努力,中国汽车产业的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应该说会实现一个新的水平,而这样的水平应该说伴随着我们,电动化,智能网联化的一个汽车的一个非常成熟的一个水平,而在这个状态下,我相信我们的消费者会充分的,体验智能化,网联化电动汽车的产品非常愉悦,也非常安全

主持人:您对于未来的畅想也正好说到我们消费者心坎里了,除了汽车本身,它的不断更新换代升级,相应的配套政策和制度,能不能赶在汽车升级换代之前,我们也能配套研究出来,并且颁布实施?

叶盛基:产业的发展应该说和我们有关的政策和配套,包括有关标准法规的发展应该说是基本同步的,但客观的说,一个新兴的产业在发展过程中,我们有些标准法规也是在探索中,不断的总结,实在的讲,目前我们的政府部门在伴随着我们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在有关政策和标准法规的建设上,应该说基本上能满足整个产业发展的基本需求。

这方面国际上也有探索,但中国可能探索更多一些,总结梳理的走的稍稍前面一点,在我们总结有关相关政策,特别是制定成套的电动化,包括智能网联化的相关标准体系的过程中,我们也充分吸纳了全球范围之内的我们同行的相关的经验,当然最主要还基于我们中国的、中国品牌的有关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的实践和成果。

新能源还会是主流吗听三位行业大咖聊十年后汽车发展-图2

朱江明:从产业角度来说,我一直认为中国是制造业的大国,十年以后我相信汽车也会像彩电、冰箱、手机等等消费品一样,中国一定是全球最大的玩家,特别新能源汽车,去年中国占了全球销量的一半,达到了300多万辆,而且这些产品里面大部分是中国企业制造的,所以我畅想十年以后,中国汽车制造业是全球的主要玩家,这是我的第一个判断;第二个就是在产品端,十年以后除了完全电动化,在智能化方面也会有非常大的一个进步和发展,将来的汽车会往两个方向发展,一个可能是一个能够召之即来,挥之即去的,完全不需要人的这个这样的一个共享的交通工具。

此外,汽车将会成为一个家,是属于你的私人产物,私人的空间就是汽车的未来,且具有广阔前景。从全球看,汽车在别的国家是第一大产业,将来,它是一个基于汽车和家庭之间的这样的一个产物,所以它将会成为全球的第一大产业。

主持人:王老师您开过的车太多了,您觉得十年之后您还会去测评这种传统汽车吗?还是说更多的会去关注新能源汽车?

王堃:毫无疑问,我觉得电动化浪潮是不可逆转的,也就是说我们十年之后呢,一定都是纯电的这个车型,如果你要问我十年以后的车大概是什么样?在我的想象中,首先车的功能会发生变化,它已经不再单纯是一个简单的交通工具,它可能会赋予更多的功能,当然,从A点到B点是一个最基本的功能,由此而来既能解决这个日常的通行,那么同时,它还应该带给我们足够的乐趣,那么这个乐趣里边要有家庭空间的概念,同时呢,像我这种比较喜欢驾驶的人,一定会比较注重性能。

我们再来看形态,我认为实现A点到B点的这个车,可能大概率会长成方盒子形状,因为这样的空间利用率会更高一些,就跟我们现在巴士一样。其次可能是共享的,里边有非常多的这个便利化的设施,比如你跟你的朋友、同事一块下班,然后一块去某一个餐厅吃饭,路上可以用这时间打打游戏、唱唱卡拉OK。

还有就是另外一种形态,我认为非常多的个性化车型,因为现在有非常多的技术已经明确指向这个路线,就像滑板底盘——车体和底盘能够分离的技术,有了这个技术以后,车身形态可以进行改变,比如在此基础上做一台跑车、做一台MPV,我认为在十年之后甚至更远啊二十年之后,路面上的汽车一定是多姿多彩、五彩斑斓的。

主持人:我们刚才对未来做了一个畅想,朱总其实是实操人,要把这些畅想变成现实了,我不知道刚才我们的这些畅想,在不在我们零跑的未来规划当中,我知道我们零跑有一个2.0战略,您可以给我们介绍一下。

朱江明:从往远了看,刚刚说的十年以后将这些变为现实是没有问题,我们现在所看到最成熟的就是电动化,对电动车的驾乘体验,各种性能功能都已经达到了几乎完美的程度,而这个作为刚刚说要达到的十年后的场景,最重要的一个就是智能驾驶。对此我想很多人都还在努力,大家都还在路上。

在做汽车之前,我们做的是安防监控,其中很大的一个技术应用就叫AI,所以我们是最早接触这个人工智能的,2010年的车牌识别都只是比对技术。但是到了15、16年的时候,AI技术应用已经趋于基本成熟,那个时候车牌识别就都是基于这种神经网络来识别,而且识别率会更高。以这个例子来看,目前自动驾驶的状态,如果有五年以上的时间,在各种成熟的传感器加持下,是完全有能力做到L4级自动驾驶水平的。

在能源方面,新能源汽车除了动力的替代以外,它对智能座舱、AI、智能驾驶都会有更深刻的理解,因为它的应用发生了非常大的改变。就像手机,原先就是打电话发短信,而现在的手机是集拍照、娱乐、通讯、商务一体的甚至更多功能。而汽车的话,我认为刚刚说的是十年以后的汽车,也同样就是说它可以在车上喝咖啡,可以睡觉,可以打游戏等等,最终会成为一个移动的空间。

新能源还会是主流吗听三位行业大咖聊十年后汽车发展-图3

主持人:那我们还是回到今天,回到现在,我们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肯定还存在很多现实的问题,那我想问一下秘书长,您觉得现在新能源汽车面临的最大的问题都是什么?

叶盛基:中国汽车从发展的角度,电动化我们是走在世界前列,规模也是多年世界第一,但客观的说,中国电动汽车或者新能源汽车还没有实现完全的市场化,因为我们认为,要真正实现完全的市场化,还有相当的过程或者很多的工作需要做,目前面对的诸多的挑战和存在的问题,也是大家共同关心的问题,比如车辆成本的问题,这个成本其实也是意味着我们的技术和产品的成熟度的问题,产业链供应链的成熟度问题。

第二个,我们的产品安全性问题,或者产品质量可靠性问题,作为新兴的产业、新兴的产品,也有它一个积累和发展的过程,第三,我们使用环境和基础设施的配套支持性的问题,据我掌握的信息,今年我们会成倍的,成倍速的发展,和我们的整个新能源汽车的发展速度比较接近,我相信在未来会有更好。

但与此同时,智能网联技术我们还是在探索阶段,辅助驾驶应该相对成熟一点,更高级别的智能网联技术应用成熟度还有待积累,我们要系统的从产业链整体去促进整个新能源汽车的不断的走向成熟,在技术上,我们不断的进行创新,不断的攻关,在整个产业链,供应链的支撑上,要不断的去降低我们整个产业链的相关的成本,进而使得我们的新能源汽车和我们传统车有真正有PK的水平。

主持人:我采访一下王老师,您现在开的是汽油车还是新能源车?

王堃:很不幸,我开的是汽油车。

主持人:为什么没有选择新能源车?能告诉我们吗?

王堃:其实这是一个特别典型的问题,我居住的小区并没有固定车位,没法安充电桩,而我的工作单位也是没有固定车位的,所以说充电是一件很麻烦的事情,它可能就会给我带来非常多的不便,而且像我每天驾车的里程,前两天一天是在200多公里,充一次电大概也就是跑个两天,我就会焦虑,所以我现在还没有办法自己花钱去买一台电动车,因为这是很现实的一个问题。

叶盛基:里程焦虑问题大家都很关注,这也是产品成熟度问题,动力电池的技术发展还要不断升级,就目前的这个电的动力能源的一个替换方式,现在动力电池是不是完全的满足要求,还确实有个发展过程,底层焦虑包括产品的适应性问题,高低温在一个环境下,我们是怎么样去真正的体现一个产品是正常的功能使用,过热也会导致一些其他安全的隐患等等,但这一系列问题我想都是在发展过程存在的,我相信我们的产业,包括我们朱总都已经在这方面的努力去攻关了。

主持人:我知道咱们零跑是属于全域自研,在这样的一个基础之上,能不能解决我们这些消费者,类似于这样的一些硬件设施的焦虑?

朱江明:提到零跑的全域自研,实际上电动车整个就是一个物联网,所以我们原来一些技术都是可以用在汽车上,嵌入式的MCU技术,控制的软件、硬件等等,所以零跑选择了全域自研,所谓全域自研,就是说我们是买了电阻电容芯片就做成了硬件,然后呢做了软驱动软件,再在这个上面做成应用。我觉得未来电动车应该往这个方向发展,因为电动车的一个很大的原因它是一个电子产品,电子产品的生命周期更短,它的变化是最快的。

主持人:能感觉出来全域自研肯定对于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有很多好处,我先问一下王老师,您觉得这个品牌对于一个汽车来讲,到底有多重要?和技术相比,你看零跑一直在技术上做深耕,但是我认为在品牌上其实有点掉队了,因为在我们很多普通人消费者心里,都会觉得“蔚小理”是中国的这个新能源汽车,那您觉得这个品牌和技术是如何去兼顾。

新能源还会是主流吗听三位行业大咖聊十年后汽车发展-图4

王堃:如果说燃油车时代品牌还有一些作用的话,那么在电动车时代,我个人更认为技术一定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要素,它甚至比品牌要更重要。毕竟在电动车时代,有更多像朱总刚才说的新技术,在不断的出现,而且迭代也非常快。那么技术能力强,或者说技术整合能力强在你的新产品上一定会有更多的体现。

现在消费者对于电动车的期待必须有更多的新鲜技术,如果说是像以前燃油车那种,我就买个四平八稳买一个品牌不出错,那么现在的电动车的这个世界里边,我觉得更多的消费者期待的是我这台车跟别人怎么不一样?有哪些更新鲜的体验能够带给我,所以我觉得如果从这个角度上来说的话呢,我认为在今后的电动车时代里边,技术永远是第一位的。

叶盛基:这点我是认同的,在技术飞速发展的年代,特别是基于产品的电动化发展之后,真正的卖点及未来就是新技术的运用,而在新技术最终的体现,就智能化、网联化有了新技术,尤其是技术逐步成熟完整的用到我们产品,而得到完全得到的体验的时候,这样它是本身就形成品牌,当然品牌内的还有很更多,但技术是核心。

朱江明:零跑这些年将更多时间聚焦在技术上,聚焦在基础能力的打造上,所以在品牌宣传上,我们的投入的精力以及资源都是相对较少。当我们的产品已经有了一定的成熟度,而且技术积累已经基本达到或超越同行业水平的时候,那我们更多要去做宣传。我本身就是一个工程师,公司也是以技术为导向的,希望我们的用户都能够理解零跑,我们零跑的愿景是希望成为世界级的电动车企,我们的使命就是要为用户创造更大的价值,除了能够提供物超所值的汽车以外,我们还要在出行加生活上都能够创造价值,也就是一切以用户为中心,这是我们的宗旨。

主持人:今年七月,零跑的交付量达到了1.2万辆,增幅达到了177%,您是如何做到这样的一个成绩的?

朱江明:首先我们的产品还是有很多亮点的,现在我们主销两款产品,一款是家庭代步车零跑T03,售价8万到10万,我们叫高端智能小车,具备L2的级别的智能驾驶,80千瓦的电动机加速可以达到A级车一样的水平。

新能源还会是主流吗听三位行业大咖聊十年后汽车发展-图5

另外一款就是C11,18万到22万的SUV,四五十万燃油车的配置,可能还不一定有我们高,我们是打的是品价比,我们做的产品是高端的产品,卖的是中等车的售价,这个这样去吸引更多的客户来了解零跑。

新能源还会是主流吗听三位行业大咖聊十年后汽车发展-图6

主持人:确实我们也看到,零跑在激烈的竞争当中已经迎头赶上,在销量方面其实已经是在第一梯队了,新能源汽车品牌多年的竞争,其实还是我们看得到的,而且有一个说法叫做现在其实已经处于新能源下半场了,秘书长这个说法您赞同吗?

叶盛基:我们所说的上半场是基于在我们新能源汽车电动化的一个产业化推动过程,中国在推动过程中的一些速度和成效应该说是世界瞩目的,所以发展的今天这样的规模也得到完全认可,我相信这样的有这么一个基础,为我们下一阶段,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包括基于网联化和智能化的一些技术,有效的应用就是打下很好的基础。

至于说下半场概念,基于我们所说的前阶段的基础上,在电动化技术和不断成熟的基础上,我要有效的推广运用我们的智能化和网联化技术,而且使智能化网联就越来越成熟,也就是我们说未来的十年,我们的电动化的基础会非常成熟,网联化,智能化也会相当的成熟,至少要接近了L4级这样的状态。

主持人:王老师以您资深的眼光给我们说一下,您觉得现在我们处在这个下半场这样一个阶段的时候,它的机遇和挑战都是什么?

王堃:我觉得下半场概念分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技术发展的角度来讲,目前电动车的技术越来越成熟,大家可以放心的去使用,既包括安全性,同时也包括一些充电的便利性,还有续航里程等等。

其次是咱们刚才讲到的用户和市场,尤其是中国电动车的发展,其实已经到了非常高级的水准,那么整个销量在全部机动车销量里面也占了足够高的水平,所以说现在消费者选择电动车已经不是迫不得已的一个选择了,他是一个主动的选择,所以我们讲下半场的概念是有这个变化,而且是一个非常革命性的变化。

如何能够把用户的需求和当前的最新技术有一个结合,我觉得这是未来汽车企业首要解决的一些问题,因为非常多的技术层面大家都差不多,也就是说,尤其是在电动车时代,它的技术迭代可能会变得更快,你的车型推出某一个新功能,没准其他的友商也就两三个月、三四个月之后他们的新车也就有同样的这个功能了。那么,如何为我们消费者提供体验,这块能够有一个根本性的区隔,也就是说品牌能怎么把消费者的体验做到最佳我觉得可能是今后车企发展的长远的一个基础。

新能源还会是主流吗听三位行业大咖聊十年后汽车发展-图7

主持人:当我们谈到机遇的时候,我能想到几个维度,一个是对于我们新能源产业来讲,是不是一种机遇,在这个时代,另外一个就是对于我们既有的这些新能源车企来讲,我们中国这片土壤,或者是这个时代,是不是对于既有的一些新能源企业,车企是一个发展的良好时机,还有一个就是,对于还未入场的这些品牌来讲,包括,一些互联网企业,包括一些传统车企,他们可能想介入到,新能源汽车领域的时候,对于他们来讲是不是也存在着机遇呢?这个我想请王老师先来说一下。

王堃:对于你刚才提到的还没有入场的这些企业,我个人会相对来说看好一些互联网企业,因为后续车与车之间的竞争主要还是用户体验的问题,相对来说互联网企业对这个层面有更多的感触,毕竟他们是直接to C端的,就是每天和大量的用户去做沟通和交流,用户所想所感,他们是能第一时间知道的。传统企业如果现在还没有入场,那我觉得那确实是已经很慢了。再一个,如果出现这种状况,那只能说明可能这家企业对于大形势判断不足,那么就可以想象他们对于市场的感知有多弱,你就可想而知他们对于用户的这种体验,能做到好到哪去?我不认为能有多好,所以我的基本的判断就是说如果将来有新入局的企业,那么大概率是圈外的这些企业能够成功。

叶盛基:汽车产业是一个完全市场开放的产业,与此同时,又是非常包容的产业。所以我想要说的是,伴随着科技的进步,我相信,已经掌握先进技术又能把这些信息应用到一个产品上的相关的科技性的企业,随时都有可能入行。

产业的发展,特别是充分竞争的产业,它应该就是个大浪淘沙的过程,这个过程中会淘出金子,也会淘汰一部分,但淘汰那些资源不等于说完全是浪费了,也有可能会废物利用或者很好的有效组合一个新的东西,而融入了一个新的科技,融入了新的技术,从此他又焕发新的青春,类似于这样,所以新进企业不能小看它,只要他尊重这个产业,只要持之以恒的去推动这个产业去发展,发展产品,发展技术,这样,新兴产业未来也一定我们是值得可待的企业。

主持人:我们张开欢迎更多的企业能够加入到我们的新能源汽车的行业当中,那我不知道这时候朱总是什么心态,您欢迎这些新的品牌,新的企业,和您成为竞争对手吗?您做好和他们一起在下半场当中去竞争这样一个准备了吗?

朱江明:当然,任何一个产业都是随时有人进来,或者随时有人出去,从这个我所总结的这个所谓的这个下半场。14、15年的时候,有人说有200家在造新能源,也有人说100家,那现在可能剩下的就是也就最多就两只手,能够活跃的就一只手,比如说过万的销售也就一只手,处于这个阶段,这个所以我是觉得这个是只能说这个是上半场,下半场的之分。

另外还有一个下半场就上半场之分,以前是国家推你一层,但是每年的逐步这个补贴在退坡,但是至少还有,一些政策,但是财政部也刚刚宣布到明年就是为零了那当然就是说这个就是有和没有,所以我是觉得从今年看确实是进入了下半场。

受到产能、芯片、电池、疫情这个四个因素的制约,零跑的用户有些等车等了将近半年,但随着现在就是我们这个供应链能力的提升,交付情况会越来越好,所以从现在开始我们给用户承诺,如果说在承诺的时间内不能交付的,那我们就要给用户赔偿费用,就是每天要补你多少钱做这个承诺,也表示了我们的决心和信心,同时呢,这个也相信我们团队的能力,就是说能够如期交付。

新能源还会是主流吗听三位行业大咖聊十年后汽车发展-图8

主持人:按照惯例,我们在最后请每一个人都说一下未来,那既然我们刚开始已经说完未来了,我们不妨,给十年之前的自己,说一句话,您觉得十年之前,您对于新能源汽车,在这十年之间的发展,就是当时的那些想法,如果要是说能够遇见十年之前的自己,会说一句什么样的话,我们每一个人都来说一句。

叶盛基:未来十年,我相信通过我们政策的与时俱进,产业上下的不懈努力,未来的十年,一定是值得期待的,相信十年的未来,那样的产业,那是我们值得期待的产业。

朱江明:我想就是这个未来的十年,在我们零跑团队的共同努力下,我们,一定会成为世界级的车企。

王堃:我得跟十年前的我说你太保守了,赶紧醒醒吧,因为那段时间做媒体还没有太多去思考新能源车的未来,那段时间其实没有什么新能源企业,我们当年看的更多的还是传统燃油车,那时候我们还在思考,中国的汽车企业该如何在如此残酷的竞争之下,能够从幼小的状态发展壮大,但我觉得电动车给了我们中国企业一个非常好的机遇,现在有非常多的企业都借助这个机遇,不断成长起来了,而且是向高端品牌去迈进,所以我觉得如果真是十年前能够想象到今天,我觉得是不可想象的啊,十年前,如果看到今天的话,我觉得真是会让我非常吃惊的。

叶盛基:汽车产业的发展过程,确实应该说正在跌跌砍砍波动过程发展,我相信我们的新能源汽车未来发展过程也还会有个小的波动,诸如我们的补贴没了,还有一些相关政策有些调整变化,在未来的市场完全形成的过程中,还会有一些波动,我相信主要我们的产业能坚持,特别是像零跑这样的企业,能这样坚持不懈的努力,我们的新能源汽车一定是向上走,一定是往前走。

主持人:那我们做一个祝愿,用一个谐音梗,就是希望我们零跑,今后真的能够成为我们中国新能源车企业的领跑者,更希望我们在行业协会的这样的带领之下,我们的新能源汽车企业能够造出更多让我这样的消费者更喜欢的汽车,祝福我们的新能源汽车市场

网友还看了

发表评论(共0条评论)

最热评论

全部评论

意见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