畅意驰骋内外兼修 专家团点评INSPIRE锐·混动

东风本田INSPIRE锐·混动万里海岸行活动还在持续,这是一段从上海到北海的滨海之旅,欣赏沿途的风景大片的同时,也体验了INSPIRE锐·混动的动力和科技。在上海到厦门试驾路段,我们一路感受INSPIRE锐·混动所推崇的环保理念,也一路探寻着传统工艺向匠心精神致敬。

畅意驰骋内外兼修 专家团点评INSPIRE锐·混动-图1

从传统工艺大师身上,可以看到很多专业的精神,从中国结、软木画、瓯塑的手工艺制作,让人理解了“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的道理。于是在东风本田INSPIRE锐·混动万里海岸行活动的第二段,我们请来了三位知名高校的教授,他们将通过专业的角度,来对INSPIRE锐·混动做出最真实的评价。

揭开INSPIRE锐·混动省油的秘密

首先来介绍下对INSPIRE锐·混动性能进行体验的林老师,林建,清华大学汽车工程系汽车工程开发研究院高级工程师,专门从事汽车的性能试验以及教学工作,对各类车型有深入独到的见解。在本次的驾驶体验中,林老师对INSPIRE锐·混动给予了很高的肯定。

畅意驰骋内外兼修 专家团点评INSPIRE锐·混动-图2

在林老师的认知中,本田在技术钻研方面有着很执着的精神,INSPIRE锐·混动就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油门响应非常积极,通过油门的深浅就能领会到驾驶者的意图,其所搭载的全新第三代i-MMD双电机混合动力系统很有爆发力,而且动力储备也相当出色。

畅意驰骋内外兼修 专家团点评INSPIRE锐·混动-图3

除了优秀的动力表现外,林老师对INSPIRE锐·混动的驾控感受也令非常满意,宽阔的驾驶视野能够让人更加清晰地了解周边的路况,转向系统灵活且非常精准,而且底盘调校的很紧实,这让INSPIRE锐·混动有了很多运动感,再加上随叫随到的动力,甚至让林老师有了开赛车一般的感受。

畅意驰骋内外兼修 专家团点评INSPIRE锐·混动-图4

当我们聊起在第一段媒体试驾过程中,INSPIRE锐·混动最好的油耗成绩是2.45L/100km时,林老师并没有感到意外,因为以他对全新第三代i-MMD双电机混合动力系统的了解,即便出现这么低的油耗成绩,也是在意料之中的,这套混动系统之所以能够称为黑科技,并不仅仅是因为它拥有最大158kW的综合功率,它的强大之处在于节能高效,真正地兼顾了强动力和低油耗。

畅意驰骋内外兼修 专家团点评INSPIRE锐·混动-图5

第三代i-MMD双电机混合动力系统设有EV模式、混合动力模式以及发动机直连模式,而且这三种模式在驾驶过程中可以自由地智能切换。而关于这三种驾驶模式,林老师也做出了简单的解析。

畅意驰骋内外兼修 专家团点评INSPIRE锐·混动-图6

EV模式:电池提供电力给电动机进而驱动车辆,此时的INSPIRE锐·混动就相当于一台电动车。

混合动力模式:这个行驶模式下,其搭载的2.0L阿特金森循环发动机将被启动,并维持高效经济的转速,不过它不会直接参与车辆的驱动,而是带动发电机产生电力,将电力供应给电动机驱动前行。

发动机行驶模式:在高速巡航时,电动机不再提供驱动力,汽车将由发动机直接驱动,这是因为电动机在高转速下的效率特别低,所以此时进行切断它的动力源,保证能量利用最大化。

畅意驰骋内外兼修 专家团点评INSPIRE锐·混动-图7

INSPIRE锐·混动所搭载的第三代i-MMD双电机混合动力系统与传统的混动系统有很大的差别,它更加倾向于用电能来驱动汽车而非发动机。而且林老师亲自测试了INSPIRE锐·混动的油耗,高速+城市道路的情况下,最后得到了4.1L/100km的成绩,这就是第三代i-MMD双电机混合动力系统的黑科技,也正是INSPIRE锐·混动能够如此省油的秘密。

探秘INSPIRE锐·混动的智能黑科技

参与此次INSPIRE锐·混动万里海岸行的专家教授,还有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汽车专业研究院院长徐向阳,徐老师对汽车专业知识的掌握非常丰富,撰写了多种教材和专业学籍,并对汽车的智能化发展有着深入的研究。在对INSPIRE锐·混动进行体验时,就有不少的智能科技配置引起了徐老师的关注。

畅意驰骋内外兼修 专家团点评INSPIRE锐·混动-图1

徐老师表示现在人们所说的汽车智能化其实包含两种形式,一种是车辆本身的智能,诸如可归属为自动驾驶范畴的科技配置,以及可实现自动操作的主动安全配置等;而另外一种智能就是人机交互系统的智能化,诸如一些通过科技让用车生活更加便利的配置。INSPIRE锐·混动在这两种智能方面的表现都非常全面,有着非常不错的科技感。

畅意驰骋内外兼修 专家团点评INSPIRE锐·混动-图2

INSPIRE锐·混动搭载了Honda SENSING安全超感系统,虽然这套系统目前的主要作用是安全驾驶辅助,但却也可以看成是自动驾驶的雏形,为了全方位地进行安全辅助,安全超感系统拥有诸多主动安全配置,并且具有处理综合信息的能力,甚至可以判断驾驶者的意图,做出应急辅助动作,功能强大科技超前。

畅意驰骋内外兼修 专家团点评INSPIRE锐·混动-图3

Honda SENSING安全超感系统有很多实用的配置,如盲区监测系统和盲点显示系统,能够辅助扩大视野范围;再如车道偏移抑制系统、车道偏移预警和车道保持辅助系统,在道路中能够及时地提醒或纠正车辆的跑偏问题,提升了驾驶安全性。

畅意驰骋内外兼修 专家团点评INSPIRE锐·混动-图4

关于车辆本身的智能,INSPIRE锐·混动有着自己的体现,配有附带低速追随模式ACC系统,通过微波雷达和单眼摄像机进行感应识别,可以精确地检测自身车辆与前方车辆的距离和速度差,并能够自动调整自己的速度。

畅意驰骋内外兼修 专家团点评INSPIRE锐·混动-图5

碰撞缓解制动系统也是具有自动驾驶典型特征的一项配置,当与车辆和行人可能发生碰撞危险时,系统通过警示音和仪表盘显示提醒驾驶者采取规避措施;而当与前方车辆和行人更加接近时,系统将会实施轻微制动,以体感形式再次提醒驾驶者对车辆进行操作;当车辆进一步接近时,系统则会实施强力制动,以辅助驾驶者规避碰撞及减轻伤害。徐老师开玩笑的说,有了这个系统,就相当于陪驾教练坐在你的副驾驶。

畅意驰骋内外兼修 专家团点评INSPIRE锐·混动-图6

如果说Honda SENSING安全超感系统体现了INSPIRE锐·混动本身的智能的话,那Honda CONNECT智导互联系统则是人机交互方面的智能化。中控屏画面质感很不错,触控操作反应也很灵敏,而智导互联系统的功能也都与生活息息相关,集成了天气、新闻、道路状况、呼叫救援、推荐路线等贴心的功能。

畅意驰骋内外兼修 专家团点评INSPIRE锐·混动-图7

可以说安全超感的智能体现在了安全方面,而智导互联的智能体现在了用车生活的体贴,徐老师给予了这两套智能系统很高的评价。

鉴赏INSPIRE 锐·混动的美学设计

在看过清华和北航的两位专家对动力和智能的点评后,最后我们再跟随鲁迅美术学院杜海滨教授一起,感受下INSPIRE锐·混动在设计方面的亮点。在开始前,我们先介绍下参与体验活动的嘉宾,杜海滨,鲁迅美术学院工业设计系教授,对工业、家居设计有着独到的见解,并拥有多个外观设计的国家专利。

畅意驰骋内外兼修 专家团点评INSPIRE锐·混动-图1

尽管每个人对于美感有着不同的理解,但从专业的设计师角度去看,任何事物的设计都有着基本的美学法则。在设计理论中,离不开应用性、审美性以及创新性三个要素;当理论落地到实物时,需要关注的在于姿态、色彩和质感。但凡基于理论出发,再结合到实际效果,就能获得理想的结果。

畅意驰骋内外兼修 专家团点评INSPIRE锐·混动-图2

在INSPIRE锐·混动身上,就能找到相对应的设计亮点。关于审美性,在细节上也做了很多技术性的设计,前脸处的镀铬装饰带有金属质感,再加上网格状的进气格栅,整体在视觉上非常舒展大气,具备了旗舰轿车的气质,同时也不缺乏力量感。

畅意驰骋内外兼修 专家团点评INSPIRE锐·混动-图3

而最令杜老师惊艳的,就是INSPIRE锐·混动对于线条的运用了,作为一款轿车,它的引擎盖处隆起的线条很有气势;侧面腰线贯穿整个车身,再配合着修长的车身,侧面的线条非常动感优雅。

畅意驰骋内外兼修 专家团点评INSPIRE锐·混动-图4

另外,还采用了溜背造型,看上去又有了轿跑式的灵动,从理论角度看,这里可谓是既符合审美性,也具有创新性,而从姿态和色彩的角度来看,INSPIRE锐·混动都有着独特的地方,甚至可以说这就是一件艺术品。

畅意驰骋内外兼修 专家团点评INSPIRE锐·混动-图5

INSPIRE锐·混动的外观设计符合审美性和创新性,车内则有着实用性的最佳表现,造型布局和空间规划都非常合理,在拥有宽阔驾驶视野的同时,也能保证乘坐空间的舒适。当然,符合了基础理论并不是设计的全部,这一点从INSPIRE锐·混动的车内也能够看出,必须还要考虑质感,不管是用料、做工细节,INSPIRE锐·混动都下了不小的功夫,它有着旗舰车型该有的表现。

畅意驰骋内外兼修 专家团点评INSPIRE锐·混动-图6

总结:由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看到三位高校专家教授在体验过后给出的评价,可以让人更加了解INSPIRE锐·混动的产品力。全新第三代i-MMD双电机混合动力系统带来了节能高效且充沛的动力;而Honda SENSING安全超感和Honda CONNECT智导互联,则带来了更安全更贴心的用车生活;至于设计方面,整车造型优雅动感,能够迎合全年龄段的审美。东风本田INSPIRE锐·混动,一件行走的艺术品。

网友还看了

发表评论(共0条评论)

最热评论

全部评论

级别: 中型车
综合平均油耗: 5.23L
网友评分: 4.58
发表口碑 查看口碑
意见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