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昆明8月6日电题:扎西会议81年后威信再启小康新征程 新华社记者杨静、姚兵
6日一大早,张光辉就来到云南省威信县高铁建设施工现场。张光辉是威信人,跟随各个铁路建设项目在外打工多年。得知家乡要建高铁,他便请求回到家乡打工。
“再等3年,我们的交通就大变样了。”张光辉说。
威 信是我国镇(雄)威(信)彝(良)革命老区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县政府所在地扎西镇,在红军史上则具有重要地位。“扎西会议是中央红军北上的重要转折点。” 威信县党史办主任李朝洪说,1935年2月,中央红军进入扎西后,在威信县水田乡花房子召开政治局常委会议,讨论并决定中央政治局常委的分工、缩编中央红 军、确定新的战略方针。如今,花房子、扎西镇江西会馆、大河滩庄子上等扎西会议会址已成当地游客必去的地点之一。
得益于红色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毗邻花房子会议旧址的湾子苗寨吸引了不少游客,去年旅游综合收入达30万元。这个拥有300多年历史的苗族村寨只有27户人家,过去产业结构单一,5年前年人均纯收入只有2202元。
“现在村子变化大哟。”湾子苗寨村民小组长陶永刚说,村寨至今仍保留着许多苗族传统习俗。2012年湾子苗寨被列入我国第一批传统村落,此后旅游业开始发展起来,每年接待游客超过5万人,去年全寨人均纯收入5120元。
湾子苗寨的变化是威信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缩影。过去5年,威信县旅游基础设施不断改善,红色旅游、乡村旅游、民族风情旅游稳步发展,城镇及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分别达11%和20.2%。
威信县委书记杨家伟说,威信在农民增收方面积极探索。过去5年,全县3058名群众完成异地搬迁,人均纯收入从搬迁前的1200元增加到现在的4985元。
“常规种植赚不到钱,还是要流转土地。”正在查看苗木生长情况的牟昌银说。他是威信县双河苗族彝族乡楠木村村民,此前家里一直种植玉米和土豆,一年忙到头也只收入3000元左右。
2012年,村里发展苗木种植,牟昌银将10亩土地流转出去,现在仅每年土地流转收入就接近4000元。“将土地流转出去后,空余时间较多,我还负责村里公路维护和沿线垃圾的清扫。”牟昌银说,再有时间他就到苗木基地打工,每年能挣近万元。
“明年收入还会增多。”牟昌银笑着说,今年年底苗木基地要实行分红制度,凡是土地流转的村民都可选择参与分红或者收取土地流转金,而分红的比例为苗木纯收入的40%。
“投资教育与投资基础设施建设同等重要。”威信县教育局局长杨洪飞说,威信县在城区重新布局了4所高级完全中学,并计划在“十三五”期间普及高中阶段教育。
此外,为调动教师积极性,威信县从2013年开始建立完善教育奖励机制,开设了“园丁育才奖”资金专户。目前,已累计兑现奖金达788.78万元。而从2016年开始,县里每年安排500万元资金用于教育奖励,并对边远贫困山区学校教师给予补贴。
未来,随着成都到贵阳高铁的完工、隆昌到黄桶铁路的开工,威信县将彻底结束没有铁路的历史。而这座见证了中央红军走向胜利的城市,也将书写属于自己的小康史。(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