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后劲,为什么说长安深蓝比“蔚小理”更足?
新能源赛道上,相较创新大胆的新势力,传统车企一直不被看好。
不过现在形势又有了新变化。
“不香了。”
这是10月份电动车品牌销量榜出来后,很多人对“蔚小理”的真实想法。
除了面临第二梯队新势力的反超外,它们还正在被埃安、极氪等这批脱胎自传统车企的“创二代”赶超。
销量数据显示,10月,埃安以30063辆遥遥领先,前10个月总销量212384辆,提前两个月完成了年度20万的目标;另一边,成立还不到两年的极氪上升势头也很迅猛,凭借001一款车型首次实现月交付破万,以10119辆位列第四,超越“蔚小理”。
而“蔚小理”的排名分别为5、6、8名,尤其小鹏10月仅交付5101辆,与去年同期相比,几近腰斩。
资本市场方面,股价、市值集体滑跪,不管是美股还是港独,“蔚小理”的跌幅都在50%以上。
由于今年表现不佳,不管是舆论还是资本对新势力的信任都在急速下降,离开新手村的保护后,外界开始用更苛刻的眼光去重新衡量和评估“蔚小理”。
在这种气氛之下,兼具新势力和传统车企优势的“创二代”后来居上,似乎成为资本更好的选择,除了已经冒头的埃安和极氪外,接下来还有一个品牌也受到关注,那就是长安深蓝。
01
定位主流,销量天花板更高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曾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这句话也适用于商业竞争。
全球十大商业大师艾·里斯提出了著名的定位理论,这一理论的核心思想是:商业的本质在于精准定位。
定位决定发展上限。从这个角度来说,深蓝比“蔚小理”的市场潜力更大。
先来看一组数据。
乘联会数据显示,截至第三季度,新能源汽车5万以下占比5%,5-10万占比23%,15万-20万占比19%,20万-30万占比16%,30万-40万占比6%,40万以上占比3%。
所以占比超过63%的30万以下区间才是中国车市的主流基本盘,也是目前占比最大、增长最快的新能源细分市场。
今年10月,10-20万元纯电车型占比46%,提升5个百分点;20-30万元纯电车型占比19%,同比增3个百分点。
但这都不是“蔚小理”的领地。
据蔚来2022年三季度财报显示,平均售价是43.47万;理想此前仅有ONE一款车,售价34.98万,新推出的L系列价格也都在30万元以上;小鹏销量主力P7售价区间为23.99万-42.99万,最新推出的G9起售价也超过30万。
按照中国车市2021年销售2627.5万辆来算,“蔚小理”所在的细分市场容量大概是236万辆,单一品牌的销量天花板就是70万-80万辆。这也是单一豪华品牌BBA中的任何一个,在中国的销量上限。
市场小,竞争还不轻松,“蔚小理”的对手除了传统豪华品牌,还有特斯拉等新势力车企,是目前新能源竞争最激烈的细分市场。
相反,深蓝所在的主流新能源市场区间,目前还是一片蓝海。
首款产品深蓝SL03共推出纯电版、增程版、氢电版三种能源形式、4款配置版本的车型,补贴后售价16.89-69.99万。其中已量产交付的增程版起售价仅16.89万,纯电版售价分别为18.39万和21.59万。
自7月上市以来,10月销量已达到6384辆,成为长安10月份新能源销量暴涨的功臣之一,上市三个月来,累计销量已超过1.5万辆。
一个成立还不满一年,交付不超3个月的新品牌,之所以能这么快做出这样的成绩,抛开出色的产品力,和定价也有很大的关系。
对消费者来说,新能源车品牌目前还没有太高的忠诚度可言,强如特斯拉,也要依靠降价来冲订单,同时还计划推出20万以下的产品,就是为了抢夺更多主流大众消费者。
这种情况下,一边是越卖越贵的“蔚小理”,一边是目标主流的深蓝,谁的潜力更大,一目了然。
02
更深的板凳和更强的耐力
外部的市场结构能决定上限,但不是决定一家企业实力的唯一因素,就像BBA的销量也比很多主流合资品牌要高得多。
单看数据总是有局限性和迷惑性,必须深入到底层逻辑的深处,才能找到问题的答案。
那么,什么才是影响一个新能源汽车品牌的关键因素?
答案是技术和资金,前者关乎板凳深度,后者关乎耐力强度,这两大特质是决定一家车企能否跑赢造车马拉松的关键。
先来看技术。
燃油时代看三大件,即发动机、变速器和三大件,新能源时代又要看什么呢?总结来看,大体涵盖两个板块:电动化和智能化。
随着深蓝首款产品深蓝SL03的上市交付,长安深蓝的技术路线和所拥有的技术储备也“揭开面纱”。
首先电动化方面,得益于长安过去在三电领域的积累,深蓝一口气布局了纯电、增程式和氢电三条技术路线,而蔚来和小鹏都是纯电品牌,理想最快2023年才会推出首款纯电产品。
智能化方面,深蓝SL03集合了长安技术之大成,凭借全电数字平台、新一代超集电驱系统、微核高频脉冲加热、智能整车域控制器“长安智慧芯”、iBC数字电池管家和智能泊车系统APA7.0与NID3.0高阶辅助驾驶等黑科技的加持,打造了“一全四高”的产品标签,其中“四高”分别代表高效率、高性能、高智能、高安全,相比较市面上的新能源产品有明显的差异化。
相比之下,“蔚小理”虽然各自也有旗帜鲜明的品牌标签,但技术门槛并不高,商业模式很容易被模仿。
比如理想的增程式技术,成本低,结构简单,整套增程器都有成熟稳定的供应商,可快速推出产品,这也是为何华为能在短短时间内就轻松搞出问界M5和问界M7两款车的原因。
新势力要想以现有技术储备来建立对传统车企产品的代差优势,并不现实,所以蔚来打起了差异化的服务牌,也最成功,小鹏试图打科技牌,走特斯拉的老路,但现在看来有些力不从心。
再来看资金,缺钱一直是新势力的心病。
从目前账面上来看,虽然“蔚小理”并不差钱,但在不具备造血功能、外部资本信任度降低、增速放缓以及等因素下,依然存在爆雷隐患。
截至第二季度末,蔚来、小鹏、理想现金储备分别为544亿元、413.39亿元、536.5亿元。
但赚的多,亏的也多。
前三季度,蔚来累计净亏损86.808亿元,小鹏累计净亏损59.97亿元,理想累计净亏损7.59亿元。
加之新车型、销售和充电网络方面的扩张,以及在研发方面的持续烧钱,这些钱对“蔚小理”而言,或许并不够用。
作为传统车企“创二代”,深蓝不存在这样的问题。一方面,母公司长安汽车可以持续给深蓝输血;另一方面,长安汽车的体系优势能够帮助深蓝降低成本,包括成熟的全球研发制造体系、百万辆规模的背书等。
板凳更深、耐力更强,从长远的目光来看,深蓝可以走得更远。
回归到汽车行业的竞争,本质是规模和成本的竞争。
年轻的新势力们,虽然擅长包装华丽的商业故事,但在造车的基本功上,还有很多课要补。
网新观点:
判断一个新能源品牌的潜力,不能只以短期销量论英雄,更要看持久抗压的后劲。
不可否认,“蔚小理”是新能源汽车消费浪潮的引领者,但随着国内传统车厂全面发力,其建立的先发优势正在缩小。
后发玩家之中,背靠长安的深蓝以更主流的定位和全面的体系优势,成为有力的挑战者。
虽然起步晚,但深蓝的推进速度很快。按照规划,深蓝计划每年推出 1-2 款全新车型,在 2025 年前完成 5 款新车型的布局,最终目标是创造一个新的15-30万级别电动车的蓝海市场,以满足主流人群品质绿色出行需求。
这是一个不同于“蔚小理”的全新故事,继高端和微型之后,主流将成为新能源汽车市场下一个主战场。
-
8万起
-
11.29万起
-
12.79万起
-
17.18万起
-
17.98万起
-
8.49万起
-
10.86万起
-
14.98万起
-
42.79万起
-
8.18万起
-
8万起
-
8.49万起
-
8.18万起
-
8.79万起
-
8.99万起
-
7.38万起
-
6.79万起
-
8.39万起
-
0万起
-
4.89万起
-
8万起
-
11.29万起
-
12.79万起
-
17.18万起
-
17.98万起
-
8.49万起
-
10.86万起
-
14.98万起
-
11.98万起
-
11.68万起
-
17.18万起
-
17.98万起
-
32.18万起
-
17.49万起
-
17.98万起
-
29.99万起
-
22.49万起
-
33.48万起
-
29.69万起
-
16.45万起
-
42.79万起
-
43.99万起
-
44.82万起
-
37.98万起
-
29.69万起
-
44.72万起
-
43.39万起
-
50.68万起
-
48.88万起
-
25.58万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