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3-15 15:04 来源:网上车市 作者:周静 编辑:陈楚楚
【网上车市湖州站讯】这几天,购车才两个多月的梁先生感觉嗓子不舒服,以为是工作太累诱发了感冒。他随便吃了点药,但一个星期后仍然不见好。前天,梁先生去医院看病,被诊断为“甲醛过敏”。医生估计,“罪魁祸首”就是梁先生的新车……
如今,越来越多的人拥有了汽车,越来越多的人把汽车当成了“移动居所”,在车轮上度过的时间越来越长,车内空气质量对人体的影响问题,因此逐渐突出。本月起正式实施的《乘用车内空气质量评价指南》,让人们在“3·15”来临之际,把关注的目光转到了一直被忽视的车内空气质量问题上。
看不见的伤害,一直未被重视
在我国,车内环境污染以前并没有引起重视。因为,汽车大面积进入家庭,也只是近些年的事。此前,人们更关注能不能拥有一辆车;在购车时更多考虑汽车的品牌、型号、外观、特性等因素。实际上,在汽车,尤其是新车这一狭小、密闭的空间内,空气质量如何,重要性不亚于行车安全,因为,这同样牵涉到健康和身体安全。现实是,很多汽车,非常可能存在超标有害气体。
近年来,媒体曾报道过多起因车内空气污染引发的“甲醛超标案”、“疑致儿童白血病案 ”、“六年后的旧车甲醛仍‘阴魂不散’”等事件。
由于国内没有适用的车内空气污染物控制标准,一些企业对车内空气污染没有足够的重视,且并未采取相应的措施。在发生相关诉讼案件时,司法机关和有关部门由于缺乏车内污染物判定标准,无法对消费者权益实施有效的保护,更无法因此约束企业的生产活动。
一位专家说:“人们通常以为汽车和房子不一样,常开常跑,气味可以很快散掉,其实不然。”在狭小的空间内,有害气体本来就难挥发;而如果行驶中开车窗换气,车外的尾气、一氧化碳、颗粒物等同样会对车内环境造成污染。到了夏天,汽车如果被太阳一晒,车内温度升高,有害气体浓度会更大。天长日久,那些看不见的气体,就这样慢慢渗入人体,对人体产生伤害。
判定车内空气污染,有了一部“指南”
其实,车内空气不良对人体的损害,专家和媒体已多次提出,只不过,对这一问题,直到汽车成为了普通交通工具的今天,才逐渐开始受到关注。由环境保护部和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颁布的《乘用车内空气质量评价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于本月起正式实施,从此,判定汽车车内空气污染将有章可依。
据专家介绍,车内空气污染的来源主要有三大类:一是新车内的各种配件,比如座椅材料、保温材料等;二是汽车内饰件材料,如塑料、纤维纺织、皮革、橡胶等;三是生产中使用的稀释剂、胶水、油漆和涂料等。这些物件所散发出来的有毒气体在车内混合,对人体健康会造成严重损害。
《指南》明确规定了车内空气中有关苯、甲苯、二甲苯、乙苯、苯乙烯、甲醛、乙醛、丙烯醛8种常见的车内挥发性有机物浓度的限值。
参照这一标准,日前,中国测试技术研究院化学研究所实验室联合媒体开展的免费车内空气质量检测活动报告出炉,结果不容乐观:7辆受检车辆,完全达标的仅有2辆,其余5辆车存在不同程度的污染物超标情况。其中4辆车是甲醛超标,1辆车为苯超标。
“推荐”到“强制”,还有一段长路要走
在杭州,能做车内空气质量检测的机构不少,但大多有能力没资质。据一家检测机构的工作人员介绍,检测车内有害气体的单项费用在300至400余元,3天后可出结果,但现在要求做车内空气质量检测的车主还很少。
让人有点无奈的是,此次出台的《指南》,为推荐性国家标准,而不是强制性的,消费者真要“打官司”,还不能拿它作为法律依据。这也就意味着汽车制造商没有被强制要求对车内空气进行达标和出厂前检测。业内人士认为,《指南》的一个作用是令车内空气质量问题引起了更广泛的重视,对于广大车主来说,也是一种教育:不仅仅在买新车时要留意车内空气质量指标,更没有必要盲目追求真皮座椅之类的内饰和装潢。
在今年的“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向媒体公布了其带来的提案:《关于提升车内空气质量、防范车内环境污染的提案》。“中国现在缺乏强制性的车内空气质量安全标准,世界各国把卖到中国来的汽车车内空气质量忽视了,而没有纳入全球统一标准,中国自己生产的汽车也很少考虑这方面的标准。车内空气质量欧洲和美国都是有标准的,因为中国没有这个标准,结果就是人家卖到中国的汽车和卖到美国、欧洲的汽车不一样,这对整个中国的消费者利益是有伤害的。”李书福建议,中国车内空气质量标准应当尽快实现与汽车发达国家接轨,并加速《乘用车内空气质量评价指南》由目前的推荐性标准向国家强制性标准转变。
看来,车内空气质量要成为“铁律”,还有一段长路要走。
|
(编辑 陈楚楚)
▪ 2012年中国汽车租赁车辆总数约为25万辆
▪ 携十载辉煌馈百城厚爱 北京现代六重大礼
▪ 经销商减了库存涨了价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