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自主品牌续航短太多!合资品牌纯电动车有优势吗?
在国家排放法规日益严苛的今天,新能源汽车品牌可以说是遍地开花,无论被戏称为汽配城制造还是PPT造车,这些品牌的车型都已经逐步交付到了消费者手中,不可否认,新能源汽车肯定会是未来的发展趋势,而似乎在我们的印象当中,购买一辆纯电车型,要么选择的就是纯进口车型诸如特斯拉,要么就是自主品牌车型诸如比亚迪、北汽新能源等等。而传统合资品牌大厂的纯电车型似乎很少见,一些我们所熟知的诸如轩逸纯电、朗逸纯电等车型续航里程都比较短,所以就产生了疑问,合资品牌纯电车型对比起自主品牌有优势吗?抛除自身品牌效应,论产品力,合资品牌车型能更突出吗?
相信购买电动车型的朋友都会有一些很强制性的原因,比如当地城市的限购限牌政策,如果就论纯驾驶特性的话,我想说感觉纯电动车开起来不舒服的消费者还是占少数,起步和提速的轻快感是燃油车不能比拟的。
自主品牌方面,比亚迪和北汽新能源在电动车领域算是第一梯队品牌,比亚迪旗下的SUV车型,诸如唐、宋、元等都有着自己的纯电车型,而北汽新能源纯电车型EU5每月几乎都能达到销售近万的成绩,抛除一些强制性因素,一些爱尝鲜的消费者还是不少。
确实不可否认,续航里程几乎是所有选购电动车型的消费者第一注重的要素,由于目前公共充电服务和充电速度远远都达不到如燃油车加油般的便利,所以充满电能够跑得更远会大大缓解消费者心中的焦虑程度,比亚迪唐EV 600D,82.8度的超大电池,超过500km的续航里程,从字面上看来确实比较有吸引力,但配大电池最直接的影响就是整车的成本会增加,充电时间也更长了,整车的整备质量变重,让电池提供能量驱动整个车身的同时,也用来自己拉自己,这样能量的利用率变低了,电池收到挤压碰撞后发生起火燃烧的概率也变高了,安全性保障自然就低了。
合资品牌电动车的续航里程低但是续航数字很“实”,因为它们的三电技术更先进。其实,在纯电动车领域我国车企无论在供应链还是技术层面与国外车企之间的差距远比燃油车要小。合资车“续航更实”更为直接的原因就是它们的动力电池小,更小的电池意味着更轻的整车质量,电池作用在自身上的无用功自然就变小了,效率也就更高了。
合资品牌电动车续航低并非没有能力造出高续航车辆,而是受制于背后的诸多因素所影响,诸如成本问题,安全问题、造车理念等,在电动车中加一块大电池这并不是一个复杂的事情,可当电池密度增大,质量增加,随着而来的安全风险也会逐步提升,切实到关乎消费者的电池效率和实际续航里程等这些问题,在现阶段不能很好的解决,是高密度电池、质量重、电池效率差、续航虚;还是小电池、效率好、质量轻、续航真实、安全系数高,我想第二种才是合资品牌车型的考虑。
大众汽车电动出行业务负责人吴博锐就曾表示“续航里程的拓展必须建立在有效的、良好的电池密度之上,自然而然地达到这样的目标,而不是为了续航数字而人为追求,毕竟如果过分追求长续航,反而会提高整车成本,增加整车质量和安全风险。在合资车企看来,纯电动车不应该一味的追求电池容量和电池能量密度,而是要先保证纯电动车的安全性和均衡性,而直接的体现就在于朗逸纯电上。
总结:我想合资品牌纯电动车的优势,大概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1.依靠于品牌背书,更加先进的三电技术、更好的电池安全防护系统、安全性更好;2.电池小但电池使用效率更高、续航更真实;3.和原版燃油车相比,合资品牌电动车能够做到在影响操控驾驶的底盘表现和NVH等方面不缩水,开起来的感受更加好。而不足之处则依旧是续航,现阶段的纯电条件和时间还是无法抵消驾驶电动车没电时的焦虑感。为啥没有见到太多人吐槽自己燃油车的油箱小,还不是因为加油方便,根本不会影响日常驾驶。现在的新能源车型还只是刚刚起步,使用条件、门槛、和时间花费都比较高,基础设施还不完善,如果未来充电和加油一样方便了,那高密度电池也就不再是解决续航问题的唯一办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