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定车记30年》第65集:电动车中国大跃进

 

2009年春节过后,日产驻中国的首席代表约我见面,向我咨询日产电动车“聆风”在中国几大城市作示范运行的事。为向政府部门示好,2009年4月,日产掏钱在钓鱼台国宾馆赞助了一次有科技部、财政部、工信部高级官员出席的电动车研讨会。一批官员学者一边倒地掀起一股以研发电动车领跑全球汽车业的旋风。日产被甩在了一边。

同年出台的《汽车产业发展规划》规定,两年后的2011年,电动车的产量就要达到50万辆,占汽车总销量的5%。在某些专家看来,比起混合动力、氢能源,纯电动车技术门槛最低,实现反超全球汽车的“弯道超车”把握最大。尽管在发达国家,纯电动车只是新能源车技术路线众多选项之一,在中国却成为“孤注一掷”。

由于严重低估了中国电动车研发和世界水平的差距,大笔“学费”砸下去,各种规划却基本落空。直到2012年底,真正卖到消费者手里的纯电动车却只有上千辆。和50万的规划差得太远。

2010年,奥迪请了一批主事中国电动车的官员和专家去英格施塔特的电动车研发中心参观,看了人家在动力电池、集成控制、电机等方面的创新突破,以及电动车的研发手段和验证流程,方才感慨天外有天,中德电动车的研发相比绝不在“同一起跑线上”。所谓 “弯道超车”只是专家们关起门来的自说自话。

早在1834年,美国人就造出世界上第一辆电动车,比汽车问世早了近半个世纪。但是由于技术进展缓慢,到1960年电动车产量少得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直到20世纪后半叶,石油短缺的担心和环保意识的觉醒,让丰田通用等跨国公司开始投入巨资进行电动车开发。90年代,曾经有过一轮全球性的电动车热,美国加州甚至划出到2003年电动车销量要占汽车销量的15%的硬杠杠。然而,那一代采用镍氢电池的电动车终因价格昂贵、充电时间长、续航历程短的弊端,而在2003年宣布退市。

《安定车记30年》第65集电动车中国大跃进-图1

电动车近200年来无法彻底翻身,最大的瓶颈是电池的储能密度太低。背上几百公斤电池,跑不了几十公里。尽管从最早的铅酸电池,后来的镍氢电池,到今天的锂电池,储能比明显提高,材料成本也一起攀升,储能效率仍然和石化燃料相差甚远。

2008年夏,我采访奔驰集团主管技术的副总裁韦伯,他说:“电池储能的提高,是电动车突破的关键。汽油和鲤电池的储能之比是100∶1,我们的目标是努力提高到100:10,这样电动车才有实用性。奔驰与全球各大电池企业保持合作关系,关注谁能在中期取得电池的实质性突破。其中包括中国的比亚迪。”

从2008年至今,锂电池储能水平大约提高了三倍,但是没有可能取得质的突破。新近研发的硫锂电池,储能比是锂电池的十倍,石墨烯电池是上百倍,前景乐观。但是真正用于电动车的商业化应营,道路还很漫长。

且不说电池在使用中安全方面的风险(想一想容量大一点的手机充电宝为什么不能带上飞机),光是电池在制造,尤其销毁过程中的严重污染,都会伴随电动车数量的暴增,成为困扰全社会的大难题。

(85集纪录片《安定车记30年》,在优酷汽车,腾讯视频汽车,一点资讯,以及网上车市等网站和移动端同步播出。)

《安定车记30年》第26集:需求,再次提出挑战-图2

发表评论(共0条评论)

最热评论

全部评论

意见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