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市精英会75:李安定 二评 “死守股比”:听“假想敌”怎么说

车市精英会75:李安定 二评 “死守股比”:听“假想敌”怎么说-图1

车市精英会专栏作家/李安定 (独立汽车评论人)

死守股比的汽车界朋友,其中的领袖级人物,我们相互认可,相互支持多年。他们是有知识、有阅历、有情怀的中国汽车人。他们自认为,出发点不但是汽车行业利益,而且是国家的根本利益。因此,底气十足。

我以为,抓住世界多极化的必然趋势,参与制定,并且遵守经济全球化、市场化的规则,才是国家根本利益。说到行业利益,中国入世15年了,还死守当年中国汽车业以“幼稚产业”争得的保护条款,眼看着上汽、广汽、奇瑞、华晨这些80后地方国企,吉利、长城、比亚迪、传祺这些90后、00后自主品牌,在激烈的竞争中立足、壮大,咱们这些50后“头生子”大爷们,还哭闹着再要8年“死守股比”延缓期。让人情何以堪?《安定独家》二评 “死守股比”,听听“假想敌”如何表态-图3

死守股比来自一个虚幻的前提:国家一旦出台法规,放开汽车合资股比的限制。作为“假想敌”的跨国公司立马欢呼雀跃,撕毁合同,买下中方部分或大部分股份,在合资企业中称王称霸,肆意宰割中方。于是在“死守股比”朋友的眼里,“放开外资股比后,外方绝对会更加抑制本土汽车企业的生存,一些极端措施也会出现,比如说低价促销、切断供应链、高价收购品牌等,将中国品牌扼杀于摇篮里,对中国品牌形成灭顶之灾。”如此危言耸听。借用北京的一句老话儿:走夜路吹口哨,最后吓着了自己。《安定独家》二评“死守股比”,听假想敌怎么说?-图1

我认为,在当下的中国,法规允许股比放开,不过是基于更高的国家层面上,履行中国市场化地位的要求,是出于大国对全球的经济义务以及外交策略的考虑。中国汽车资本结构是否突变,取决于具体合资企业内部中外双方的考量与博弈。如果以下两个基本点得以维持,噩梦般的担心基本多余。

一是合资企业的中方有能力不允许改变股比。外方即使有增资扩股的冲动,也必须有中方的完全认可。这是企业运营的规矩和制度制约。如果中方把合资企业看成利润奶牛,不允许股比变更,双方必定还得在合同存续期维持原有股比。

二是外方没有变更股比的打算和能力。50对50的出资比例,让双方投入和收益基本对等,外方控制着品牌和产品投放的主导权,在更长的产业链上还有价值溢出的收益。借助中方的政府、市场、人力、甚至互联网新技术的资源,在稳定的大环境中安稳的挣钱应该是不错的选项。

还有,我百思不解的是,这一事关国家利益的政策调整的讨论,合资企业中的“另一半”——外方母公司竟完全“被缺席”,他们怎么想,怎么说,被有意无意的忽略,甚至被妖魔化。任何一种心智健全的思维,都需要兼听则明。于是我尝试,越过“死守股比”朋友自说自话的结论,直接听听跨国公司高层人士怎么说,给大家提供一个重要参照。

大众汽车和通用汽车是在全球汽车业名列前茅的大公司,且是在中国市场尚不明朗的环境下,最早进入中国的欧美车企,合资企业业绩卓著,产品被中国消费者广泛认可。《安定独家》二评 “死守股比”,听听“假想敌”如何表态-图2

我单刀直入地提问大众集团董事、大众中国总裁海兹曼教授:一,如果中国政府允许股比放开,大众集团会不会像有些人所担心的那样,立即要求在合资企业中增持股份超过50%,从而取得对企业的绝对控股地位? 二,作为实力雄厚的跨国公司,有没有计划,利用技术资金优势打压自主品牌?

海兹曼说:从原则上说,只要有利于公平、平等竞争的规则我们都欢迎,特别是与国际接轨的每一个步骤,大众都持欢迎态度;迄今为止,我们在华的合资企业中与伙伴的合作非常愉快,成果令人满意。没有中方合作伙伴,大众不会像今天这样成功。我认同你的见解:任何股比上的变动都要由合资双方一起讨论,并达成共识。对双方来说,目的都是要实现最终的双赢。《安定独家》二评 “死守股比”,听听“假想敌”如何表态-图3

《安定独家》二评 “死守股比”,听听“假想敌”如何表态-图4

他说,股比放开与否,可能与今后新进入的合资企业有更直接的关系,但对于大众与上汽、一汽的两个已经成功运营多年的合资企业来说,任何股比变动的设想,对大众并没有直接影响。至于你所说的关于打压中国自主品牌的担心,我的回答是NO!NO!NO! 大众在中国既没有这种企图,也没有这种能力。《安定独家》二评 “死守股比”,听听“假想敌”如何表态-图5

几乎同样的问题,我提问通用汽车全球执行副总裁、中国总裁钱惠康先生:如果中国政府允许股比放开,通用汽车会不会立刻就向中方要求增持股份?钱惠康的回答是:不会。 他说,通用汽车在中国近二十年的成功发展,是与合资伙伴们共同努力的成果。股比永远是双方或多方共同决定的。无论中国的股比政策是否变化,通用将一如既往地与合作伙伴共同致力于提供优质产品,双方一直以来所秉持的消费者至上的理念不变。

对于一旦放开股比,通用会不会利用其技术和资本优势,打压中国本土自主品牌?钱惠康回答:近年来,我们乐见本土自主品牌的迅速发展,中国人对于汽车的需求非常多元化,各个细分市场都有发展机遇,竞争机制也已经非常成熟。竞争有利于中国汽车行业,当然包括自主品牌的健康发展;竞争,最终将使中国汽车消费者获得更多选择。这在二十年前完全不可能。

“假想敌”的回答,正式且坦诚。与“死守股比”的朋友们的担心大相径庭。跨国公司不是雷锋、白求恩。但是他们以往在中国做了什么、得到了什么,基本可以预见将来的走向。毫无疑问,竞争会更激烈,更加短兵相接,会有自主品牌,也会有合资品牌倒下,留下来的汽车品牌才是手握一流产品的好。说来有些悲壮:中国消费者乐见其成。

网友还看了

发表评论(共0条评论)

最热评论

全部评论

级别: 中型车
综合平均油耗: 4.62L
网友评分: 4.65
发表口碑 查看口碑
意见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