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北京切换    | 城市分站: 北京 天津 上海 广州 保定 唐山 399个城市>>   移动版 登录注册  |
您现在的位置:网上车市 » 资讯首页 »  成都车市 »  是否为一夜昙花 合资自主品牌能走多远

是否为一夜昙花 合资自主品牌能走多远

2013-04-28 15:08:35 来源:网上车市   原创    作者:杨劲罡   编辑:杨劲罡   

2013年上海车展已接近尾声,在这10天的展览过程中,除了各厂商自己优秀的产品惹人注目外,还有一批角色同样博得不少眼球,那就是合资自主汽车品牌的发布和亮相,似有“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味道。

在讨论合资和自主之前,得先明白“以市场换技术”政策。“以市场换技术”政策的主要战略目标是通过开放国内汽车市场,吸引外商直接进行投资,并引导外资企业的技术转移,获其先进的技术,通过一定的消化吸收,培养我国独立自主的研发能力,最终提高我国的技术创新水平。“从第一家合资汽车公司成立至今30年,中国汽车年产辆已经从百万辆到近千万辆级别过渡。30年已过去,回顾我们得到了多少技术和利润?反而是失去了市场的份额占有。看看一汽、东风和上汽就知道了。事实上在合资企业里,由于外方的“技术防火墙”,中方是拿不到核心技术的。眼见日渐壮大的合资企业霸占着巨大的国内市场份额,政府相当着急,于是又提出合资自主品牌一概念,但这其实和当初的构想如出一辙。

所谓合资自主品牌,主要是指国内汽车合资公司通过购买、引进合资外方的产品、技术和平台,并以此为基础再进行二次开发出知识产权归属于合资公司的品牌、车型。目前来看,加上早前已有的和这次发布的共有理念、启辰、宝骏、朗世、华骐、首望、之诺、天越、开利、佳跃等10个品牌。乍一看,我们已经拥有了不少自己的品牌,貌似合资企业还在积极为我们建设自主品牌,一时间仿佛找到了建设我国汽车工业的一条双赢的捷径。政策的最初构想是好的,但国外的汽车品牌不是自家亲戚,凭什么要把核心技术给你,这不是养虎为患,搬石头砸自己脚么?

个人而言,其实并不看好合资自主品牌。之所以这么讲,是因为这一概念对于我国汽车行业来讲是存在着水分的,好比镜中月水中花。合资自主在后来的事实上并不是将当下技术拿来进行研发(更不要说核心技术),而是将一些淘汰的,未来发展前途未卜的车型或概念技术拿来研究。这样在根本上是无益于发展自身的能力的,与其说是合资品牌为了应对中国汽车市场特殊情况而主动进行的市场创新,还不如说是为了迎合有关政策而诞生的产物。

之前在推出这一概念之时,有不少专家、媒体鼓吹合资自主品牌的建立是“后合资时代的必然趋势”,并认为是中国发展汽车自主品牌的又一最佳途径,对其相关质疑的声音呵斥为“在那里唔里哇啦,胡乱放炮”,这样的表态实在是有失偏颇,不敢苟同。

那么究竟合资自主品牌目前的发展情况又如何呢?现在看来大概出现了两个方向的分化:一是以理念、启辰等为代表的所谓的走“国民车”路线,即是换汤不换药,以占领10万元以下的自主品牌车型市场为目标;二则是以尚未进入销售渠道的开利、首望等为代表,走的是新能源车路线,想要在新能源这样的尚属于处女地的汽车市场把握先机。

理念S1与思迪、思铭与老思域、启辰D50与老骐达、宝骏630与老凯越,这些车型有的还稍加拉皮改进,有的就完全照搬样式,实质上无非就是将合资品牌老旧或者退市车型改头换面之作的借尸还魂。进一步再说,即便是拥有一样的外形,相同的架构,合资自主车上的零部件还等级不一定和以前的同款合资车相同,它们之间的可靠性并不是可以用简单的等号来说明。但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合资品牌外方是最大的赢家。不仅赚取了二次利润和收取技术转让费,还没对自身的新产品新技术造成流失和伤害。可谓是执行了政策,肥了腰包还能打击纯自主品牌,一箭三雕不可谓不爽。

那新能源车型在这方面又是什么样的呢。上海大众天越、一汽-大众开利、一汽丰田的未命名电动车这些产品的共性是套用现有产品的车身外壳,并换上电动“心脏”,换标后以电动车身份推向市场。但在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发展本身就有着诸多的障碍,而这些障碍并不是简单的价格因素导致。而是相关配套设施的缺乏、售后服务体系未完善、消费者认可度偏低以及技术安全顾虑等等因素造成。新能源汽车市场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只能是看起来很美,要是没有政府先行大幅采购鼓励或强制执行,那么合资自主品牌发展新能源只不过是猴子捞月的一种简单幻想。

合资自主品牌的亮相,虽然会给本土自主品牌带来一些影响,但也不至于到“亚历山大”的程度。决定本土自主品牌生死存亡的因素并非来自外界,而是源自于自己本身,自身战略的正确与否才是最大因素。加大对自身产品研发与核心竞争力的投入才是把握自己生存的命脉的基础。在产品的数量和质量之间,应该更多地向后者靠拢。惟有这样,本土的自主品牌才能走出自己的一片天地。

虽然可以用“存在即是合理”这句话来解释当下的状态,但若合资自主依然坚持没有任何的技术创新,依旧采用外资成熟技术与平台进行简单地改头换面,恐怕这样的状态并不会持续太久。尽管合资自主品牌已经不是外方品牌,但是技术与平台的话语权依然掌握在对方手中,中方毫无能力,这又何谈改进创新呢?这样的合资自主品牌到底对于中方在核心技术上的突破有多大帮助,实在值得怀疑。

通过对目前合资自主车型产品特点的浅述可以看到,合资自主车型的推出完全是合资厂商中外双方借以完成国家对汽车产业政策硬性规定的工具,或推以老旧技术为主的产品,或推未普及的新能源。

长此以往,合资自主品牌仅仅是中国汽车发展历程中的一个驿站而已。这种特定的产物只能存在于有限的特定时间里。即便有合资自主品牌能够短时间内存在,但是从长远来看,合资自主品牌依然会归属于外资品牌或者被本土品牌吸纳而成为历史。真的自主品牌事业的崛起最终还是得依靠诸如吉利、长城、比亚迪、奇瑞这些本土汽车品牌去实现。当然,前提是他们得先要觉醒。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