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创新·跨越”为主题的2012北京国际汽车展览会已落下帷幕。然而,早在闭幕前,本届车展就遭到业界和媒体口诛笔伐。笔者细究,发现其中有两大主因,一是展馆配套设施落后,管理能力不足;二是参展商为吸引眼球毫无底线,主办方监管不力,毫无作为。
与前几届相比,本届北京车展基本延续了以往“规模巨大、现场混乱”的特点。这从记者证的办理上可见一斑。办理采访证件不但要出具单位介绍信、还要凭记者证领取,而且对每个单位的发放数量都卡了又卡,防范手段可谓周密,导致部分媒体从业人员无法正常进入馆内进行报道。相反,“会虫儿”、小偷和发小广告的人员却在场内随处可见。
业内人士分析,媒体日出现大批非媒体参观者的原因无外乎以下几种:证件制作环节失控,票证从电子门票制作流程流出;负责发放票证的环节有问题,发给了不该发的人;申请记者证的人多报多领;假票;无票混入等。归根结底,管理环节存在巨大漏洞。
其次,香车美人,是历届车展应有之义,本届北京车展却因个别车模的“裸露”充溢着香艳而诡异的味道。从近段时间的外电摘编中可以发现,外媒也对车模的“火爆表现”颇有微词,难怪有人戏称北京车展是“肉市”、“胸展”,开放尺度之大,令人叹为观止。
是什么原因导致万众瞩目的北京国际车展演变为“国际胸展,乳此多娇”呢?显然,主办方和参展商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从主办方来说,把关不严,对低俗、裸露的炒作监管不力;从参展商来说,邀请“裸模”参展无疑是想迎合消费者,让展台和新车更有人气,但过犹不及,商业炒作失去了底线。
从全球范围看,两年一度的北京车展已无可非议地成为第一大车展,是众多国际车企公认的A级车展,全球各大车企争相在此发布企业战略,交流全球最前沿技术,展示代表未来发展趋势的新车型,提升企业形象和品牌美誉度。事实上,观众更想看到的是一流车展应有的现代工业技术成果,而不是冲着博众人眼球的车模去的。将少部分人的感官嗜好无穷放大,或者说把主办方策划人员的个人偏好强加给所有观众,这不是国际车展的品味,而是强奸民意的媚俗表达。其次,馆外、馆内设施配套混乱,媒体证甚至可以网购的恶劣现象,也是主办方本可以杜绝的。片面追求商业利润而忽视车展质量,这是主办方在杀鸡取卵。
从汽车大国到汽车强国的艰难转身中,车展是一个缩影。过分商业化的北京车展只是一场生意,汽车工业文明扎根中国依然遥遥无期。
(编辑 汪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