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嘴炮,新势力的必修课
放嘴炮,新势力的必修课
去年,新能源汽车品牌的日子普遍很舒服。今年一开年,新能源市场就是白刃战,带着血腥味。
原以为一月不少新势力品牌销量环比腰斩、踝斩,够惨的了,没想到2月更惨。
2月第一周上险量显示,理想2240辆、蔚来1948辆、小鹏975辆、问界378辆;
第二周稍有好转,理想4062辆、蔚来3045辆、小鹏1396辆、问界764辆。
照这样发展下去,除了理想,2月其它新势力销量大概率无法破万,尤其小鹏和问界,像是已被打趴下了。
中国有句老话,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前些年,新势力过的是苦日子。这两年新能源汽车井喷,算是熬出了头,但其实谁也没真正挣着钱,离盈利都还远着呢。
按照中国人推崇的居安思危意识,还有汽车行业传统的实干风格,这种时候该琢磨琢磨怎么优化成本,好好思考外部环境和消费需求变化,精益求精地对待每一款新车。
可新势力似乎嫌流量还不太够,每个品牌的CEO都放大话,放狠话,唯恐上不了热搜。
流量是越来越多,只不过现在销量跟不上了,这些大话和狠话就免不了被扒出来,佐证新势力的不成熟。
01
最新的一句大话出自零跑。
2月9日,零跑C11增程版开启预售。第二天打开几个常用APP,开屏广告都被零跑包了,一行Flag尤其显眼——“零跑C11增程版,15-20万元燃油SUV终结者”。
1月,零跑交付1139辆,同比下跌85.91%,惨遭踝斩。这种危急时刻,零跑对C11增程版的希望,就不只是回血这么简单,而是救命稻草。
这款新车看似有个优势,15-20万元区间唯一的增程SUV,但很难复制理想的优势。
因为在30-50万元区间,还没有太出彩的混动SUV,理想暂时领先。15-20万元不仅有比亚迪这个巨头,还有一众老牌自主品牌的同级混动SUV,以及终端优惠放大的日系混动SUV。
论实际体验,比起它们,零跑C11增程版没什么优势,反倒是作为新品牌,没那么令消费者放心。
根据终端数据,零跑C11增程版开启大定后,每家店日平均进客量10组,订单转化率30%,还不及比亚迪宋PLUS DM-i的四分之一。
“XX终结者”不能轻易喊,一是大家听得耳朵都起茧了;二是很多时候非但终结不了对手,还衬托得对手太优秀,显得自己太狂妄。
其实,这也不是零跑第一次狂妄了,前年,朱江明曾放出豪言:“三年内超过特斯拉”。
02
还有一类大话是拙劣地模仿。
例如李想说“理想L9是500万元内最好的家用旗舰SUV”,何小鹏跟一句“小鹏G9是50万元内最好的SUV”。
不会让消费者觉得小鹏更实在,反而会觉得何小鹏很怂。牛皮都吹出来,还不大胆点?
类似的还有李斌日常把超越BBA挂在嘴边,去年又加上了雷克萨斯;余承东是一开发布会,怼BBA是常规节目,还算上保时捷,临了不忘加一句“百万之内最好”。
这么说吧,李斌敢这么说,起码蔚来有换电,BBA没有。余承东就属于是把卖手机的套路完全搬到了汽车上。可华为手机的确能跟苹果掰掰手腕,但问界汽车敢说超越BBA,真以为消费者只看完参数就下单啊。
结果就是,小鹏和问界两个模仿者跌得最惨,捎带着让舆论场有了新话题——原来华为光环也不是什么都能照亮,起码汽车是这样。
03
不过,别以为第一个放了大话的,就可以立于不败之地。
自发布了“套娃”L系列之后,理想确实更猛了,去年12月销量干到2万多,今年1月销量也是新势力最好的。李想也的确有些手段,舆论调侃“冰箱彩电沙发搬上车”,可就是有消费者买单。
只是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别看理想现在风头劲,李想自己却时刻盯着对手的动向,紧张得很。
去年10月,极氪009预热。按说这是一辆MPV,不是理想L9的直接竞品。可李想仅凭一张产品官图,就直言极氪009的第三排像小板凳。
凡是坐过7座SUV和MPV的,都知道SUV的第三排跟坐板凳差不多。只要是个靠谱的品牌,肯定不会把MPV的第三排鼓捣得也像板凳。果不其然,第二天吉利方面说收到了理想官方道歉。
是什么让李想的嘴把不住门了?
因为就电动车来说,同级MPV和SUV的实际出行体验已无限趋近。因为电池紧挨着底盘,导致电动SUV的底盘高度比轿车高不了多少。再加上极氪009、岚图梦想家这些MPV也都配备了空悬,SUV就更没优势了。
所以,近期新上的一些电动MPV势必会分流理想的订单,腾势D9不是平白无故地蹿升。
未来,让理想头疼的对手,很可能会令人意想不到。这样的话,即便李想以后喊出“1000万元以内最好”,也没什么用。
04
商业场有个常见的现象,一个行业的老大和老二打架,最后老三死掉了。
当年饿了么和美团死拼外卖,最后百度外卖猝死。
现在的中国新能源车市,老大是比亚迪,老二是特斯拉,老三是谁?
你要说是其它传统车企,还不够恰当,因为人家还有大量的燃油车业务,市场也足够大。
这么一说,把几个头部新势力绑一起,刚好是老三。
今年初,特斯拉大降价,算是和比亚迪正式交上了火。
比亚迪这边极力拓展触手,仰望直接迈上百万超豪华市场;腾势准备与蔚来、理想开战;本品牌这边,凭借自有垂直供应链整合,带来的成本优势,进一步下探。这不,刚上市的新款比亚迪秦PLUS DM-i已下探到10万元内,而且配置还说得过去。
反映在终端,比亚迪和特斯瓜分了大半市场,2月前两周,比亚迪上险量5.5万辆+、特斯拉1.5万辆+。果然,老大、老二一出手,老三汤都很难喝上。
出现这种极端情况,最大的原因就是大环境改变传导到了消费市场。
最近,顶层预警,今年经济工作的重点就是扩内需,激活消费信心。可以预见,今年车市整体蛋糕很可能会变小,连带着新能源汽车销量增速大概率放缓。这样一来,每一个购车用户,车企都得抢破了头。
可普通消费者的安全感一旦降低,消费便会更保守和务实。购买成熟品牌,降低预算,是自然而然的事。
这种白刃战,拼得就是产品体验,还有谁的营销能拿出最大诚意,给足消费者实惠。可一旦与成本有关,就又得考验新势力的现金流和成本控制能力。
这些不利因素一起压过来,2023的新势力就需要继续渡劫,毕竟谁都不想成为下一个威马。即便没啥用,说多了还招人烦,可放大话,放狠话的传统艺能,他们很可能还会继续保持。因为骨子里的东西,很难改变。
就像最近把车运回国内的FF一样,贾老板不是还没放弃“窒息的梦想”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