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敏:智能网联评价体系“三要素" ——网联、车机、交互

2020年1月9日,由网上车市主办、联合上海交通大学汽车工程研究院等国内知名院校、机构,并邀请国内一线车企开启的“第二届汽车技术品牌(中国)高峰论坛暨海口新能源及智能网联研讨会”顺利召开。活动期间,上海交通大学研究院院长许敏博士发表《ICVT智能网联评价体系介绍》演讲。

徐敏-图1

非常高兴,今天非常高兴见到王会长,还有网上车市的刘总和金总感谢你们的邀请,还有各位车企的领导,有些老朋友,有些可能是新朋友。大家对我熟悉的都知道,许敏你是搞传统汽车的,今天我是唯一的戴着领带过来的,比较传统。我们对新的技术也很感兴趣,我们在2018年成立了智能网联电动汽车研究中心。

今天我到这来对网上车市有信心,去年也是中国技术品牌的论坛,邀请我来讲,我讲的是中国的汽车里核心技术的缺失。那个时候卡脖子变成很热门的话题,中国汽车到底有多少卡脖子,我列举了一下在动力系统,在底盘系统和电子系统,有多少卡脖子的东西。实际在传统汽车里我们是严重的缺乏创新的,很多是跟随性的,跟随着别人走。后来,刘总听了以后到交大找我,说许院长要不要做智能网联的评价体系。我说这个我是门外汉,这样申请下没有办法推辞,我们就商量着,我们技术方面肯定不行,刚才学到了很多,的确未来新的前景非常好,有很多新的知识,我们更多是从用户的角度。

客户的角度到底是什么?刚才赖总讲那么多,对客户不一定明白,从他的角度来看,如果这样把自己弄一个标准的汽车的用户,我们到底需要什么样的智能网联的功能或者是信誉?这个方面来讲可不可以做一些从技术角度一般看不到的事情,所以有了这样一个智能网联汽车评价体系。

现在这个阶段,还是不能够说把智能报上去,我们只是讲网联。我现在在这里简单的介绍一下我们体系的背景,这个体系大致的内容,以及整个的优化的过程,以及一些初步的结果的分析。

当然,刚才博泰的赖总讲的历史是从2010年开始。我要讲从1900年开始讲起,一百多年前汽车的历史。汽车的历史我们看到经历了五十年前是机械化,五十年到八十年代是电器化,八十年代后是控制电动化,2020年之后是信息化。所以说,智能网联,尤其是网联更多是信息化方面的东西。这也是因为我们进入了信息革命的时代,在整个的工业革命算是新的时期,也是对于我们汽车行业来讲也是百年一语大的变革。所以我们是从2014年开始看汽车里面的智能网联的搭载运行的上升,上升的非常快,尤其是在2015年和2016年,后面可能是加速度。赖伟林总看到的新的技术,可能用更多的这方面的发展。

这里面我们讲传统汽车,中国的汽车公司缺乏的是创新,只是会跟随。但是在这块领域里,中国的创新能力最强,超过世界上所有的品牌,所以我们不再说我们不是一个,或者我们的汽车产业不会创新,而是我们引领,在汽车领域各种各样的新的名词很多。像博泰公司做的,他们好的不一定多,但是类似的公司是多的不得了,像雨后春笋。这里有很多大量的功能,新的技术没有开发出来。

问题是,他们大多数是第一次用或者用时间不长,我们对客户基本不是很了解,我们对客户怎么样才能够评价出这个车到底是他要的呢?或者好用还是不好用呢?比如赖伟林总讲的手机的车联网和车机的车联网,我自己用导航,用了几天就不想用,用手机导航,因为手机有很多的功能,这里面反映一个问题,我们花那么多钱开发车机的导航人家不用,但是客户买的不用,这是为什么?所以我非常赞成刚才博泰讲的手机的便捷,当然还有成本。但是不是车机完全没用呢?也不是。

这里面到底是怎么回事儿,从客户的角度来看,到底他们怎么去评价。对我们主机厂或者是零部件公司来讲,技术的开发人员来讲,到底客户的需求是什么,什么是他们的痛点,你可能开发了很多,花了很多的钱雇了很多的人,现在很多都是雇一些不同的传统领域里不同领域的软件的做信息的,做计算机的人才,都是很贵的,到底无穷无尽的开发的东西,到底哪些是客户最需要的,这些客户知道的话对我们主机厂也有好处。

无论是从消费端和开发端,把需求搞明白的话最关键。所以从这个上面来看,这样一个评价体系的确是需要的,但是我们并不是第一个做这个评价体系的。其实在2017年的时候,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研究中心做了个《I—VISTA智能网联汽车评价体系框架》,网络上面找我们的时候,我们怎么出的跟他们的不一样,比它更能抓住痛点,用户的痛点或者是厂家需要的信息,能够更加有用。从这个角度来讲,我们首先是认真的分析了四家做的什么东西。如果我们从这张图来看的话,纵标是技术,横的是用户需求主导,我们觉得从用户角度可能更好一点,或者我们从评价的专业性不那么强的话,作为用户视角来看更能把我们想表达的东西表达出来。我们在四个维度来看,第一个是需求度,这些客户的需求度是多少。第二个是操作性,第三个是经济性,第四个是实用性。

所以我们是希望从一个不是完全以技术,不管车机是怎么来的,是什么样的芯片和软件,还是什么样的思路,我们只是看从客户的角度,从用户的角度看,首先到底这个功能是不是需要,你搞的再好我不要,还不是浪费吗。第二个是你这个功能到底是不是好用,实用性怎么样。第三个是你操作起来是不是很便捷,还是费好大的劲,操作是很大的问题,不像手机。操作起来是不是安全。最后一个,看到底这个功能是不是值得,划不划算。从这四个维度来看,这个车的智能网联到底怎么样,我们最后有综合性的打分,需求度最高40%。

评测的内容是什么?主要是分成三大系,这三大系统一个是网联功能,与外部相连的功能。第二个是车机系统。第三个是人机交互。

人机交互可能是主要的涵盖的内容比较多。当然,网联这个地方有车载导航、应用势能和APP远程控制,三块来看。车机主要是硬件和软件,识别的话各种各样的人机互动有各种各样的语音识别和手势和人机之间的交流。总共是十四大模块,这里主要是怎么去平均四个维度。需求度主要是根据消费者对工人的需求采取问卷调查,主要是从用户得到信息。比如我们这样的一个功能是从用户角度看是完全不需要还是可有可无,还是需求较大。我们利用发烧友可以收集这些数据,到底大家认为哪个最需要,哪个不需要,或者需要的程度多少可以量化。

另外是实用性,对这样的功能,到底好不好用,这里面每一个功能的实现方法,有的是一次口令或者是几次口令,按照这种方式打法,在用的过程中到底是有多少烦琐,或者用起来有多少好用不同的打法,这里定了几百条关于每一个功能,每一个功能到底什么样的实用性,打多少分,可以量化的标准。

最难的一点是,我们现在讲的很多东西,无论是需求度、实用性和操作性,都是人的认知,怎么样把人的认知变成可以量化的东西,打出量化的分能够反映出不可量化的感受,这是最难的一点,我们要反复验证平分的标准,最后评出来的分跟用户是不是一致。操作性也是一样,操作几次打多少分,怎么样的中间要经过几次中间的操作打多少分。

这三种出来以后,经济性能怎么办,最好是每个功能开发的时候花多少钱,只有厂家知道,我们不知道这个信息,也没有办法很好的评价。开发这个功能花这些钱,是不是划算。我们用另外一个办法,这个车的需求度和操作度和实用性来打分,用这个方法评价整车到底经济性做的怎么样,也是比较近似的没有办法的做法。做好的办法是对每一个开发用户知道的话开发的更好。

这里面我们具体的做法,一个是挖掘需求,以问卷的形式调查消费者需求怎么样,对我们所列出来的那么多的功能,每一个功能我们把它的需求度了解清楚。第二个是对每一个厂家都是一样,因为你用这功能的话我去调查,没有这个功能就算了。另外一个就是对于我们主观评价量化具体的数据,最后我们打分。我们在实施评价的时候进行调整,可以通过这种方法,因为市场是在变化功能也是在变化。博泰开发新的技术,新的东西开发出来以后,这些东西怎么去评价,所以这个评价应该是与时俱进的,跟市场的发展,同时在变化的东西,不断去调整,标准也是在不断的去迭代。

我们希望得到的一点是通过这种方法能够捕捉到客户的需求,而且能够抓住客户对我们开发功能的评价,到底开发的好不好能够反馈到主机厂。对于用户来讲可以让他们评价,哪个车的智能网联系统开发的比较好,或者针对他个性的需求开发的比较好。也许这个系统对这个人好,每个人不一样,基本大致知道一个需求。另外一个,如果厂家来讲,什么样的功能不需要开发了,他下次可以不要搞,或者他什么样的需求没有,或者开发的不好,这样给厂家是一个很好的反馈,下一次可以改进。这是体系的介绍。

整个的过程,我们是做了几件事。首先刚才所讲的行业里民已有的标准,这里不光是看我们讲的四个,也是看了国际上的,尤其是国际上的评价标准。最后我们确定四大维度,不同技术评价,完全从客户的感受上评价四个维度。确定了四个维度以后,我们就找了几台样车,根据几台样车我们列出来三大系统,十四个模块里所有的功能,几百个功能,通过功能对样车进行测试。

这里面是一些工作团队和车企进行测试的图片,主要是通过功能搜集、维度确定和标准的制定,最后基本深初步的打分,我们自己看打的准不准,能不能把量化的东西能不能反映主观的感受。我们跟网上车市多次的讨论,徐总和刘总提出了很多宝贵的意见,我们反复的纠正了很多次,最后我们基本完成了初步的标准,这个标准可能能够反映到用户在这几个维度的对车子智能网联的判断。

这里也发现很多的不足,比如维度的诠释的对不对,是在需求度这个地方,我们也进行了更改,我们后来的需求度是反映客户到底需不需要某项功能。我们的功能从广义变成狭义,也提到智能,包括很多的东西,后来我们完全聚焦在智能网联上、车联网上,就是与车机相关的功能,因为其他的功能实在太多,太多智能化用户不一定有很好的感受,或者未来可以拓展的方向,先聚焦在跟车机相关的功能上。还有以前我们并没有区别系统的模块,仅仅是功能,这下所有的功能混在一起,后来进行分类,这样打分或者是检测的时候方便的多。

这里面ADAS很多用户不一定很熟悉,可能大家也不是太感兴趣,更感兴趣的是车机这个地方,这里面我们认为在智能驾驶者块地方只是一个初步的阶段,我们现在评不评价也没有关系,就拿掉了。以前是所有的功能和模块都没有注重技术,后来我们也是在这里适当的加了权重的系数,有区别于功能对用户重要性是不一样的。

我们自己把标准做好以后,我们开始召集了专家研讨会。专家研讨会珍惜专家的建议,对我们进行修改。这里有来自清华大学、吉林大学的院长和同济大学的院长等等,也有一部分的主机厂零部件企业的供应商企业的智能网联的专家。讨论了我们所做的标准,这里功能和测试的标准和维度的划分,一些很具体的细节,大家提出很多宝贵的意见,最后我们也拿出几台车让大家测一下我们在打分比一比,看看和专家的相比,和用标准测出来的是否一致,发现很多不一样的地方,又进行了进一步的修正。

这里面修正的细节就不讲了,比如权重的地方不合理,有一些功能是缺乏的补上,还有部分的标准不完善,我们完善好。还有不同维度标准的混淆,我们区分,做的更加准确。我们听取了很多的反馈意见和修改意见,我们对标准又进行了再一次的进行了修正。这个修正以后我们对十款车进行了评测,我们打出了分,在这个过程中发现了问题进行了进一步的优化。这里有项目的重叠,有评测的结果和实际的结果脱节,关键的是手机车联网和车机车联网怎么样分开来。本来我们是一致认为打分很低,后来手机出来也是挺好的,这里怎么样把平衡的标准重新定义一下。然后测试的速度,怎么样把简单每一车辆的检测的时间缩短,不要花太多的时间,这方面的优化。

现在我们这十款车评测以后结果是这样,首先我们对每一款车四个维度来看,到底做的怎么样,我们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比如在这款车需求度打了74.83分,实用性是80.71分,经济性是86.59分,操作性是91.32分,综合性是81.65分。在车机和网联上哪个做的好哪个做的不好也可以打出来。公司看以后就知道在哪个地方需要改善,或者有没有必要改善,可以很清楚的看得出来。

这十款车把实用性、操作性、经济性和综合性全部打分可以看到,除了二号车打的比较低,其他的九款车差不多。这九款车就是中国的品牌,二号车是经过加价才能买得到的车,可以看到我们中国做的最好。大家对操作便利比较在意,用户很快的能够把操作起来比较重视,但是在需求度上重视的比较低,在经济上做的比较好。中国企业对经济性很在意,价格上面很在意。

我们看一下,这十款车在需求度来讲平均分是66.5分,达到75分比较好,有两款车不行,其他是在平衡线以上。实用性这块地方,也是有两款车做的比较差,平均分是71.6分,这里达到80分以上的是四款都是很好的车。还有是操作性这块,普遍大家做的很快,达到91分。经济性这块,有两款都是比较差的,四号和五号车经济性做的比较差。其他的还是可以。

我们看一下共性的分析可以看到一些东西出来。所有的十款车,大家在语音控制这块,都是基本上很重视,100%开始有语音控制。在线导航方面也是很重视,也是做的很好。还有屏幕很大,基本上大于10寸屏有八个,还有八个360度的倒车影象,这些功能是比较独行的功能,说明这些东西都是一些风向标,这些功能都是不错的。

这里屏的大小,是不是越大越好很难说,也不是我们说了算,看市场客户怎么看。基本深十寸以上比较多,还有十四寸的一台,十二到十四寸占的比较多。倒车影像全景+广角是未来的趋势,我在美国开车最大的地方,美国没有倒车影像,中国倒车影像非常重要,大家依赖这个东西非常大。还有导航软件,百度和高德的,基本上两个都在用,或者是当中可以用一个。比手机上流行的软件中通用性的话是非常受欢迎的。还有是远程控制,现在有很多这方面朝着这个方向走。

未来的发展趋势,从这次的研究看,是朝着更加交互更智能,系统更兼容,硬件更高,软件更丰富的方向发展。比如这次中分别有一款有声纹识别,有两款是人脸识别,未来可能有脑波识别,人是不是困,心情怎么样,他在想什么可能通过就能反映,当然这个是更高级。另外就是系统更加兼容,比亚迪的DiLink系统或者是吉利的,这些考虑跟别的系统的兼容,硬件更加的高端,HUD特别好用,还有软件更加丰富。刚才说开车的时间很短,其他时间是休闲和娱乐的东西,24小时的手机车联网很好的东西,车机如果有很多休闲的东西,我在车里没事干的时候,怎么样在车子里很好的使用环境。

这是我们这次测试的结果的汇报。我相信这个东西还是非常的不成熟,还需要一步步的不断的去完善。至少我们摸了一个门路出来,大概这样做的话有可能十款车在一起比的时候就可以知道哪些车做的好,在网上车市比较好传播,主机厂知道报告的话知道在哪个地方使劲做好。这两个地方做好我们能够达到很好的作用。希望我们能有更多的车企参与到我们这个评测中,不断的把我们的标准完善。我就介绍大这里,谢谢大家。

发表评论(共0条评论)

最热评论

全部评论

意见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