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定车记30年》第45集:从计划就是法律,到汽车大卖场

 

从1956年一汽造出中国第一辆解放卡车,汽车业就是计划经济的活样板。没有销售,只有调拨。那时候,业内流行一句话,计划就是法律。

每年中国生产多少汽车,计划全部出自北京三里河的国家计委。第二年要建多少座水电站,多少座矿山,相应需要多少辆卡车也就列入了计划;这些卡车的由一机部安排生产,产品由物资部调拨,完全不进入市场,更没有私人消费。

最有意思的是,直到80年代初,一机部规划部门编制下一年全国轿车生产计划,在北京只要跑中央组织部,国家人事部,解放军总政治部三家,了解第二年要提拔多少司局级干部、提拔多少师级干部即可。

那时的配车标准是司局级干部四个人一辆,副部级两个人一辆,正部级一个人一辆,军队干部比照执行。算出总数后只需做一个表,用蓝色复写纸复写三份,送到国家计委安排资源配置即可。

中国人学会卖汽车,不过是近20多年的事。1983年开始,国家在计划中列出10%的份额由汽车企业自销,以后自销的比例逐年扩大。1985年,物资部门在各地建立了计划内外销售一体化的“汽车贸易中心”。 

《安定车记30年》第45集:从计划就是法律,到汽车大卖场-图1

当时北京工商局每个季度在全国农展馆举办汽车展销会。单位和个人终于可以带着支票和现金到会上买车了。

中国第一批汽车经销商的构成,包括物资系统、汽车修理厂以及斜挎个书包“拼缝”的个体户。民营或个体的经销商占了八成。先是没有店面,租用北京二环、三环立交桥下面的空场摆几辆车卖。人们借用当时一部电影的片名,把这个卖车阶段叫做“大桥下面”。

到了90年代后期,轿车销售逐步开放。大卖场式的汽车市场应运而生,轿车开始进店销售。不同店家,不同品牌的扎堆儿效应,让北京的亚运村汽车市场、北方汽车市场等大卖场日渐火爆。业主用建设市场、分租摊位、提供服务招徕商户,市场人气如火如荼。一走进市场,就有“车虫”蜂拥而上,口若悬河地向你介绍车型、价格。

市场里只摆几辆样车作展示,卖车开了票,经销商带着车主 到郊区的停车场把车开走。1998年,亚运村轿车销量5万辆,交易额57亿元,居全国之冠。

(85集纪录片《安定车记30年》,在优酷汽车,腾讯视频汽车,一点资讯,以及网上车市等网站和移动端同步播出。)

《安定车记30年》第26集:需求,再次提出挑战-图2

发表评论(共0条评论)

最热评论

全部评论

意见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