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定车记30年》第33集:“鲇鱼”搅活一潭死水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谈判历时13年,可谓旷日持久。似乎国门一旦打开,长期享有高关税壁垒保护的中国汽车业就会全军覆没,这种担心根深蒂固。“入世”谈判的成果之一,就是如何把中国汽车描述为“幼稚产业”,以获得一个长达六年的“缓冲期”。

90年代末,机械部撤销,汽车业的行业管理功能主要通过两个部门来实现。一是国家计委的立项审批;二是国家经贸委对汽车产品目录的管理。

前者好比颁发企业合法与否的“身份证”;后者如同街道计生委手里掌握的车型问世的“准生证”。
汽车业的管理多少年堪称“计划经济的活样板”, 行业以外的企业连生存的权力都没有。当时中国在册的汽车厂有120家,比全球汽车厂的总和还要多。

其中80%的企业年产量不到1万辆,还有十多家企业的年产量是不到10辆。

吉利奇瑞、华晨、达等行业之外的“准轿车”企业,通过买壳换股等灰色渠道,用6字头改装车和客车名目进入了轿车生产领域。要名正言顺地通过经贸委审批,进入7字头的轿车生产公告,则难于登天。

《安定车记30年》第33集:“鲇鱼”搅活一潭死水-图1

2011年初,国家经贸委出台的《汽车发展战略规划》,利用六年缓冲期,政府首先是要重点保护一汽东风、上汽三大国企,而对于当时初露锋芒的非行业内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仍然被严格的“准入制”挡在门外。用当时的话说,入世后汽车跨国公司大敌当前,不能“前门拒虎,后门进狼”。

已经呱呱坠地的“准轿车”们,由于迟迟拿不到产品合法销售的“公告”审批,危在旦夕。

当时,我在 “门外车谭” 的专栏《“准轿车”们何罪之有》中写道:国家作为出资人,引导大型国企打造“国家队”,顺理成章。但是主管部门要有眼界和心胸:允许“行业外”的汽车企业参与竞争。起码为“国家队”留下一批“陪练”。如果连跟“陪练”都不敢过招,置之死地而后快,“保护期”一过,能在全球化竞争中生存,岂非一相情愿?

这篇文章,我专门送给当时国家计委主任曾培炎一阅,他是中国轿车发展,尤其是轿车进入家庭的坚定推动者。他把文章批转给有关部门,表达了对“准轿车”们的支持。

入世在即,我和几家行业外的“准轿车”们密切沟通,他们为中国百姓造轿车的那份执著让我感动。应该说,他们是中国企业家里面最优秀、最精明的一群;他们好似“鲇鱼”,搅活中国汽车工业一潭死水。以血肉之躯,碰撞花岗岩一般的死硬体制。以吉利李书福、奇瑞詹夏来和尹同耀、华晨仰融等的高智商和丰富阅历,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个个是不折不扣的“汽车疯子”,是他们撑起了日后“自主品牌”的脊梁。

(85集纪录片《安定车记30年》,在优酷汽车,腾讯视频汽车,一点资讯,以及网上车市等网站和移动端同步播出。)

《安定车记30年》第26集:需求,再次提出挑战-图2

发表评论(共0条评论)

最热评论

全部评论

意见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