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定车记30年》第21集 1989:家庭轿车第一声

 

在中国,长期以来,即使公开谈论私人轿车,也是一个禁区。但是我不断更换角度试图突破。

就在我们考察日本汽车业的同时,新华社《瞭望》周刊1989年第2期发表了我的特稿《但愿不是一个梦——轿车私有化的思考》。那是在中央一级报刊上最早刊登的论述推动轿车进入家庭消费的文章。

在这篇文章中,我提出的设想主要出于经济领域的考量。从消费到投资的良性循环;从公车造成国家财政的不堪重负;从产业结构升级;从城市化发展等角度,提出了打破禁区,尽快引导轿车进入家庭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然而,不久后发生了那场政治风波,以及事后姓“社”姓“资”的争论。让发展私人轿车,缩小公车比例的设想受到了不少敲打。

1992年,邓小平南巡,市场经济改革方向确定,中国汽车热再起,我随国务委员邹家华去广西等地调研区域经济,在行程中,我和这位热心轿车的领导人探讨了“官车之累”的问题。邹家华对我说:“现在人们爱说汽车是支柱产业,但是只有轿车进入家庭之后,成为支柱才有可能。” 

《安定车记30年》第21集 1989:家庭轿车第一声-图1

回到北京,我写出评论《由远及近的叩门声》,近一步论述轿车进入家庭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文章先后送给两家报纸,总编辑斟酌再三都不敢刊登。只有《人民日报》经济部主任、名记者艾丰独具慧眼,不但接受了我的文章,而且安排在《人民日报》的经济版头条发表。

90年代,作为一个“天方夜谭”的痴迷的讲述者,我遍尝了酸甜苦辣。但我总有一种抑制不住的冲动:汽车诞生百年以来,美国人、欧洲人、日本人、韩国人、巴西人,一个又一个国家的老百姓先后享受了汽车文明,我就不信,中国老百姓偏偏没有这个命?!

我特别带过来这样的一个车模,这是1955年宝马推出的一款双人、单门的微型车,这款车名叫:爱死他。这个车很小巧,只有一个门,女士亲吻男士,男士打开门,女士才可以下车,所以这款车,又叫亲吻之门。最高时速只有60公里,能坐人,而且行李箱很大,所以,很多人放弃了摩托车,买了这辆车,享受轿车带来的幸福。

(85集纪录片《安定车记30年》,在优酷汽车,腾讯视频汽车,一点资讯,以及网上车市等网站和移动端同步播出。)

《安定车记30年》第21集 1989:家庭轿车第一声-图1

发表评论(共0条评论)

最热评论

全部评论

意见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