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定车记30年》第10集:造车,还是买车

 

1950年,抗美援朝开战,中美突然交恶,作为美国文化象征的轿车,也被贴上万恶的标签。第一个五年计划建立起来的中国汽车工业没有轿车的安排。领导人和部长们的用车由苏联提供“吉斯”、“吉姆”解决。一般官员们严格按级别配车,一个县里有一两辆战争中缴获的美制旧吉普车就很不错了。

1958年,大跃进席卷中国。为了实现“超英赶美”,于是有了一汽的“东风”和“红旗”轿车的试制,有了敲打出来的 “井冈山”、“凤凰”、“和平”牌轿车。

然而,大跃进之后连续三年的大衰退、大饥荒使这次“轿车热”化作一团蒸汽,不造轿车的既定方针又重新回到轨道上。

直到80年代初期,中国轿车的千人保有量不到0.5辆,在全球143个国家和地区中,排名叨陪末座,连穷国阿塞俄比亚的一半都不到。

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迅速复苏。1984年,县团级以下的官员只能配用吉普车的规定终于解禁。像打开一道关闭已久、水位骤涨的闸门,干部用车的基数陡然上升。数以十万计的轿车需求掀起了一次轿车进口大潮。几十万辆外国轿车通过合法和不合法的渠道,源源不断地涌进国门,填补着中国没有轿车工业而形成的巨大真空。

《安定车记30年》第10集:造车,还是买车-图1

1985年,以日本轿车为主的进口大潮达到顶峰。这年,进口汽车34.5万辆。在广东珠三角,把肢解后的走私车,重新拼装起来的“改装厂”随处可见;海南岛上挤满了走私进来的大量轿车,年底,当中央查处海南走私轿车的禁令下达当天,海口码头上还有六万辆走私车等着装船抢运进大陆

进口轿车,尤其是铺天盖地的日本轿车,得意洋洋驶在中国的街头。 国产的“红旗”、“上海”备受冷落。上海牌靠边停,成了许多大酒店门童的口头禅。

中国人的自尊心深深受到伤害,发展汽车工业没有钱,可是进口汽车的外汇却相当于30年汽车工业总投资的两倍多。

当时,正是物价闯关的胶着时刻,人民对于“官倒”、腐败、商品匮乏、涨价憋着一肚子火,往往把气出在那些闪闪发亮的进口轿车上。那几年,口诛笔伐自不待言,连一些城市大学生闹事,追砸日本进口轿车也成为“保留节目”。

80年代中期,在北京召开的“两会”上,一位名叫王洲的政协委员勇敢地站起来,大声说:“建议在会议文件中,加进提倡领导干部乘坐经济型国产轿车。”

造车,还是买车,已经上升到一个全社会关注,涉及民族自尊心的政治问题,中央决策层开始高度关注。

(85集纪录片《安定车记30年》,在优酷汽车,腾讯视频汽车,一点资讯,以及网上车市等网站和移动端同步播出。)

《安定车记30年》第6集:逼出一个国际高标准-图1

发表评论(共0条评论)

最热评论

全部评论

意见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