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定车记30年》第4集 轿车可以合资

 

1982年,中汽公司刚刚成立,尝试着在轿车生产上取得一点突破。当时,中国整个汽车工业只有一种产品,就是中型卡车,“缺重少轻,轿车几乎是空白”。全国生产轿车的企业只有一家,就是生产上海牌的上海轿车厂。加上北汽生产的212越野车,全国乘用车年产量只有5000辆。  

早在1978年,国务院批复了上海市的报告,同意“引进一条轿车装配线,改造上海轿车厂,产品大部分出口赚汇”。为此,还是一机部副部长的饶斌带队走遍了世界,选择引进对象。汽车跨国公司反应冷淡,只有当时还是二流水平的德国大众勉强接过了“绣球”。  

回顾这段经历,饶斌对我说,走出国门,才看到几十年的闭关锁国,中国汽车整体水平和跨国公司之间的差距实在太大了。几年谈下来,终于搞明白,当初上海设想引进技术自己干,而且出口赚外汇,完全不现实。  

于是,饶斌拿定主意:借助开放带来的机遇,用跨国公司的资金和技术,依靠合资起步。合资企业当时在中国还没有先例,况且轿车生产在中国还是一个禁区。国家计委把轿车视为“非生产力”而充满抵触,和中汽公司发生了激烈争论。1982年6月,由中汽公司写了一个报告,绕过国家计委,直接送到邓小平手上。1982年6月,邓小平在中汽公司的报告上明确批示:“轿车可以合资”。  

《安定车记30年》第4集 邓小平:轿车可以合资-图1

同年,在德国,具战略眼光的哈恩博士接任大众董事长。他回忆说:我一到任,就面临上海项目,当时在大众内部对这一项目并不看好。于是我决定亲自来管这件事。哈恩的战略愿景是:通过在中国的合作,建立一个远东地区的“桥头堡”,对抗那里的竞争对手——日本和韩国。  

在饶斌和哈恩的共同“导演”下,上海和大众的往来再次热络起来。  

在改革开放初期,相应的法律、法规、机构都在初创和摸索阶段,“第一个吃螃蟹”,跨出的每一步都很艰难。大众和上海的合资谈判前后进行了六年,可谓“旷日持久”,但是也充满智慧。  

比如,当时德国大众一口气给了上海方面16个专利,但是几个月过去了,中方还不知道去哪里申请专利保护登记,因为当时中国根本就没有这样的专利机构。情急之下,大众驻中国代表李文波直接找到德国经济合作和发展部,说服部长,把专利保护纳入了德国与中国政府间的合作项目。  

大众所做的另一个具有决定意义的举措,是同意在上海建立一个大众发动机厂,产量是上汽配套需求的三倍,多余的发动机出口供应大众其他企业,这样,外汇将源源不断地回流。以此为契机,合资企业终于迈过“外汇收支平衡”这一道至关重要的审批门槛。

(85集视频《安定车记30年》,在优酷汽车,腾讯视频汽车,一点资讯,以及网上车市等网站和移动端同步播出。《安定车记30年》第1集:今天的新闻,明天的历史-图2

发表评论(共0条评论)

最热评论

全部评论

意见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