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独角兽云知声港股IPO:AGI时代“山海”启航
网新社研究所,2025年全球AI产业迎来资本化浪潮。AI云计算公司CoreWeave在纳斯达克证券交易所上市,刷新今年IPO市场纪录,国内第四范式、黑芝麻智能等企业密集赴港上市,AI赛道掀起“IPO角逐”。
在这场资本盛宴中,云知声第三次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的身影尤为值得关注。这家曾因科创板IPO折戟而沉寂的语音技术公司,如今携"智慧生活+数字医疗"双轮驱动战略重归战场。
技术筑基:从语音识别到山海大模型的三次跃迁
2012年,中科大博士黄伟携手中科院团队创立云知声,以语音识别技术切入AI战场,开启了一段从技术突破到生态构建的十年征程。十年间,公司历经三次关键技术跃迁,逐步奠定行业地位。
第一跃:语音交互突围。2013年,云知声凭借技术优势击败科大讯飞,成为锤子手机、搜狗语音助手核心供应商;2014年推出首款语音识别芯片,构建“云端芯”一体化架构,成功拿下格力、长虹等家电巨头订单,实现从算法团队向硬件落地的跨越。
第二跃:垂直场景深耕。2016年,云知声洞悉行业痛点,确立“智慧生活+智慧医疗”双引擎战略,与北京协和医院、平安科技深度合作,将AI技术嵌入病历生成、医保控费等医疗核心环节,同时赋能智能家居场景,完成从单一技术提供商到垂直场景解决方案商的转型,奠定行业场景化落地能力。
第三跃:大模型时代领跑。2023年,在大模型浪潮中,云知声发布600亿参数山海大模型,在MedBench评测中以82.2分跻身第一梯队;2024年升级多模态版本,支持文本、音频、图像跨模态交互,算力集群规模达184PFLOPS,跻身国产大模型第一阵营。
十年间,云知声累计研发投入超20亿元,获授权专利128项,AI芯片累计出货量突破7330万颗,月调用峰值突破10亿次,构建起“模型-芯片-场景”闭环技术生态,成为垂直领域少有的全链条技术掌控者。
商业化破局:垂直场景的“滚雪球效应”
在AI行业普遍面临商业化难题的背景下,云知声以场景深耕力求逆势增长。招股书显示,2022-2024年其营收从6.01亿元增至9.39亿元(CAGR 25%),毛利从2.40亿元增至3.65亿元(CAGR 23.3%),经调整后净亏损率从30.5%收窄至17.9%,展现出“营收扩、毛利升、亏损减”的发展曲线。
其核心增长引擎源于“生活+医疗”双轮驱动。在智慧生活板块已覆盖格力、康佳等超2000万终端,2024年贡献收入7.4亿元,占比78.8%,稳居生活AI解决方案第三;同时其智慧轨交系统落地10余座城市,单项目年均创收超3000万元。而面向开发者的MaaS生态,年调用量突破10亿次。
医疗领域,云知声与北京协和医院共建的AI辅助诊疗平台,单院年均节省5000小时文书工时,医保控费审核系统违规单据识别准确率达98%,2024年医疗业务收入2.0亿元,占比21.2%,位列行业第四。在分散的中国AI市场(2024年CR5仅3.2%),云知声以0.6%的份额居第四位,成为TOP5中唯一专注垂直场景的纯AI解决方案商,稀缺性价值凸显。
30家机构押注,87亿估值背后的长线逻辑
云知声的资本之路堪称AI领域样本。IPO前公司已完成10轮融资,累计募资超20亿元,创中国语音AI领域融资之最,获启明创投、京东、高通等近30家资本机构加持。2023年D3轮融资估值达87亿元,为港股定价奠定坚实锚点。
资本市场的信心源于三大核心逻辑:其一,技术变现确定性强,2024年生活与医疗业务毛利率分别达32%和45%,高于行业平均水平;其二,场景延展空间广阔,山海大模型已接入政务、交通等新场景,2025年规划拓展至教育、金融领域,潜在市场规模超千亿;其三,政策红利持续释放,工信部“十四五”规划明确支持医疗、养老等垂直领域AI应用,相关补贴与试点项目加速落地。
云知声的垂直深耕模式,既避开了通用大模型的烧钱陷阱,又能在细分领域形成定价权,是AI赛道稀缺的‘现金流+成长性’标的。
AGI未来:IPO后的“山海”征途
登陆港股并非终点,而是云知声迈向AGI生态的关键跳板。短期来看,公司计划将募资重点投向智算中心扩容,2025年算力目标提升至300PFLOPS,支撑多模态大模型训练;医疗场景计划3年内覆盖全国TOP100三甲医院,收入占比提升至30%;同时借力高通全球渠道,探索东南亚智能家居市场,目标2025年海外收入占比达10%。
长期愿景中,云知声瞄准“AGI操作系统”蓝图:通过山海大模型连接智能硬件、行业知识库与用户需求,构建“输入-决策-执行”自主进化生态。对标科大讯飞(PE 60倍)、商汤(PS 8倍),云知声2024年PS 9.3倍,仍存在成长溢价空间。
结语:垂直深蹲静待起跳星河
当通用大模型陷入“技术理想主义”与“商业化焦虑”的争议时,云知声选择了一条更务实的路径:以十年时间将AI技术扎入生活与医疗的土壤,用场景验证价值,以闭环反哺创新。此次港股IPO,既是其从“技术深耕”向“生态扩张”的关键一跃,亦为资本市场提供了稀缺的垂直AI标的。在AGI浪潮中,这家“慢公司”能否以快制胜,答案或许正如其slogan所言——“让AI像水电一样融入万千场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