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嘴”余承东的滚烫人生

大嘴余承东的滚烫人生-图1

 深入了解一个人,不要听他说什么,而是看他做什么。

大嘴余承东的滚烫人生-图1

在一个牛皮能被轻易刺破的时代,还乐此不疲地吹牛,是怎样一种体验?

最适合回答这个问题的有两种人。

一种可能大多人都遇到过。去年年末去理发,遇到一个16岁放弃学业,做着洗头工的男孩。他告诉我,春节前他父亲要提一辆宝马7系。

言下之意,他其实是一个体验生活的富二代。

今年春节前,我再次去理发,发现这个男孩已经不在。老板告诉我,他嫌辛苦已经走了。另外,他父亲确实买了车,却不是宝马7系,而是宝骏730。

不知道他跟多少人说过父亲买车的事,虽然牛皮吹破了,但这样的人往往吹一次换一个地方,永远都有新鲜听众。

另一种可能大多数人都认识。他们习惯在公开场合,当着很多人的面“吹牛”,而且吹的时候面不改色,还语不惊人死不休。

比起普遍都讨厌的第一种人,这种人是爱的爱死,恨的恨死。

过去几年在汽车圈,马斯克是这类人的代表。但今年开始,素有“余大嘴”之称的华为消费者BG CEO余承东也一下子吸纳了一大波汽车圈的黑粉。

起因是最近曝光的一个余承东在华为内部的讲话视频。

大嘴余承东的滚烫人生-图2

大嘴余承东的滚烫人生-图3

“蔚来、小鹏、理想三家新势力去年一年销量加起来不足十万辆。”

今年年底我们上的两款新车,开足马力卖,明年争取年销超过30万辆,30万辆超过所有对手。”

“特斯拉Model 3一个月最好也就是2万多辆,加上Model Y一个月3万多,我们争取明年一年干翻。第二年远远超越他们,希望我们的车单年销售迅速达到200万辆。”

“我们还会推出更高的版本,把奔驰、宝马、奥迪30-50万区间的产品一把干掉。”

以上截取自视频中余承东的讲话,也是引发巨大争议的几句话。

不少熟识汽车行业的人都能轻易捅破于大嘴的牛皮,甚至找到硬伤。

大嘴余承东的滚烫人生-图4

随便说几个。

“蔚小理”加起来年销不过10万,特斯拉最多一个月卖3万多辆,其实余承东说的是2020年。

2021年,蔚小理加起来不仅超过了30万辆,特斯拉中国更是销售接近50万辆,即便年销卖30万辆,华为也干不翻它们;

再者,央视《经济半小时》栏目去年曾实地探访赛力斯重庆两江智能工厂。赛力斯首席营销官张正源接受采访时表示:“工厂的年产能是10万辆。”

今年1月,两江工厂举办问界M5生产保障誓师大会,宣誓“一季度要生产新车1万辆”。

即便问界M5真能一年卖30万辆,产能也远远不够。

大嘴余承东的滚烫人生-图5

至于干翻BBA的主销车型,按照赛力斯目前的状态,更是天方夜谭。

不少分析人士都是抱着看笑话的心态,来看待余承东,也就不奇怪了。

然而,作为一个在商业场浸淫快30年的老将,余承东自己难道不知道吗?

大嘴余承东的滚烫人生-图6

余承东是一个过惯了苦日子的人。

1969年,余承东出生在安徽六安霍邱县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

在那个年代,能读完小学的农村孩子寥寥无几。好在余承东成绩不错,家里也就没有阻止余承东的求学之路。

后来,余承东就读于霍邱二中,一所此前没有诞生过任何一位本科生的中学。余承东每天上学往返需要4个小时,很多人劝他别读了,帮着父母务农,早点撑起这个家。

可余承东最终以全县高考理工科第一的成绩,打了那些人的脸。他也顺利来到了西北工业大学,成为90年代非常吃香的大学生。

1991年,余承东大学毕业留校当老师两年后,他又考上了清华大学无线通信系的研究生。

1993年,他做了一个足以改变人生,乃至中国通信行业的决定,研究生毕业后,与那个时代很多弄潮儿一样,来到深圳淘金。

一个偶然机会,余承东接触到了当时还只有200多名员工的华为。慧眼识珠的任正非自然不会放过这位清华高材生,将余承东揽入麾下。

初入公司,余承东做的是研发。恰逢当时华为正在研发程控交换机,专业对口的余承东很快便成为了项目骨干,他与团队一起研发出了华为第一代C&C08程控交换机——华为的第一个明星产品。

大嘴余承东的滚烫人生-图7

有了产品,就得卖出去。

在任正非“农村包围城市”战略指引下,余承东自告奋勇,前往东北一些县乡,向企业客户推销产品。从沈阳出发,长途车一坐就是一天。

那个时候很多小企业不要说没用过交换机,就连上面的英文指令都看不懂。余承东便手把手地教他们学英文。

后来华为进军无线通讯业务,又是余承东领衔。作为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企业,余承东拿着华为的产品去香港、欧洲与当地企业谈业务,遭受白眼都是家常便饭。

在刚接受公司手机业务时,因一些决策,余承东遭受大量员工的抵制,甚至当时华为内部还掀起了一场“倒余运动”。

但余承东都扛了下来。

因为被制裁,当下华为消费者业务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局。而摆在余承东面前的困难还不止这一个,初来汽车行业乍到,意味着他又得从零开始。

好在,余承东最擅长的就是从零开始。

大嘴余承东的滚烫人生-图8

很多做技术出身的人,思维都呈链条状延伸,环环相扣。

但余承东是个例外。

下属曾说,余承东这个人的思维很跳跃,呈发散状,且能看到很远的地方和未来。

有了成功研发、推销程控交换机的战绩,余承东本可以继续留在原来部门,坐拥非常好的升职前景。

但他没有吃老本,而是直接找到了任正非,想开拓3G业务,但是需要资金来让他“摸着石头过河”。

任正非同意了。

随即,余承东组建起了无线通信部门。经过没日没夜的奋战,终于在1997年,余承东团队拿出了华为的无线通讯设备。

1998年,在余承东的推动下,华为参与到3G标准的制定中。但内地还没发放3G牌照,于是余承东曲线救国,先是前往香港,后又到欧洲。

进军欧洲市场,来到GSM、3G发源地,意味着华为要与爱立信、诺基亚、阿尔卡特等国际巨头对抗。

拿汽车行业打比方,就是要把车卖到德国去,跟大众、BBA硬碰硬。

余承东的办法是技术创新。

当时爱立信的基站插板需要12块,而余承东带领华为研发出的第四代分布式基站只要3块,体积更小,集成度更高,成本还更低。

现在来看,华为之所以能打下通讯业务这半壁江山,与余承东敏锐地洞察到全球移动通讯即将大爆发息息相关。

大嘴余承东的滚烫人生-图9

由消费端到运营商,再到上游通讯基础设施搭建,以逆向思维,余承东举华为全副身家切入产业链上游,打通了公司产业全链路。

虽然中国3G牌照姗姗来迟,直到2009年才发放。但彼时的华为已是通讯市场的一只巨鳄,具备超强竞争力。

然而,无线通讯仍不是余承东的终点。

2011年,华为手机部门正处在最困难的时刻。

另一边,iPhone 4横空出世;一句“为发烧而生”,也让小米成功站在了风口上。

虽然是通讯行业的老大,但在手机市场,华为当时只为运营商做贴牌业务,市场份额还排不进前10。

手机部门迎来送往了几任负责人,都难有起色。这时候,远在欧洲的余承东主动请缨。

刚一到任,余承东迅速决策,砍掉70%贴牌业务,转而做华为品牌高端手机,打造自己的芯片。

这让手机部门的业绩在短时间内大幅下滑,员工们普遍怨声载道,“倒余运动”因此而来。

重压之下,余承东率领团队一手打造的华为P1又出师不利。

后来有记者回忆,在新品发布会上,面对记者,余承东只是干巴巴地说着那些普通人听不懂的参数和专业名词。虽然这些数据背后,是P1采用的许多领先硬件。

2012年,因部门业绩不佳,余承东的年终奖为0元。

后来,余承东做了反思。他认识到C端客户是感性的,跟B端完全不一样。B端客户更注重实效,而C端要的是感觉。

余承东认识到了营销的重要性。

原本有些木讷的他,开始跟雷军学着发微博,也更多的尝试成为发布会主角,站在聚光灯下,接受记者的长枪短炮。

大嘴余承东的滚烫人生-图10

慢慢地,就有了我们现在见到的“余大嘴”。

大嘴余承东的滚烫人生-图11

与高考成绩一样,余承东似乎对成为“第一”有一种执念。

执念之下,他开始热衷于立Flag。

2000年,他说华为的无线通讯要做到行业前三。那时候,就连华为公司的员工都觉得他疯了。

结果都知道,华为后来成为了全球无线通讯市场的老大,不仅是市场份额,专利数量也是第一,竞争力超强。

大嘴余承东的滚烫人生-图12

执掌手机部门后,余承东又说,华为要成为全球前三甲。

若不是美国制裁,华为在2020年超过苹果后,估计这两年将超越三星,成为全球手机市场的冠军。

在华为成为冠军的路上,余承东开始展现带有强烈个人色彩的营销风格。

从最早的“TMD,必须做,不做就永远超不过爱立信”,再到后来的“三年之内,赶超苹果;五年之内,赶超三星”,以及在历次华为新品发布会上,在拿友商产品做对比时,余承东总会脱口而出的“碾压”、“秒杀”……

都把他推到了舆论的风口浪尖。

然而,这些吹过的牛,后来大都被华为用实打实的成绩把外界的嘴堵上了。譬如下面这个余承东在多年前发的微博。

大嘴余承东的滚烫人生-图13

自此,余承东的“大嘴”绰号又增加了些许褒义。

大嘴余承东的滚烫人生-图14

暂且抛开余承东的“大嘴”。从另一个角度来审视这位华为第一干将,在他眼中,华为的对手永远都是行业中那些最顶尖的公司。

从贝尔、西门子到诺基亚、爱立信,再到苹果、三星,这些赫赫有名的公司都曾是余承东的赶超目标,那么特斯拉,乃至BBA出现在他的榜单中,也不足为奇。

此次曝光的视频中,除了汽车,余承东还谈到手机。他讲了个故事。

2019年,余承东和雷军、卢伟冰一起吃早餐。雷军对他说,如果华为再这么赶尽杀绝,小米很可能将在2020年4月份就死掉。

大嘴余承东的滚烫人生-图15

余承东不无惋惜的说,如果不是因为被制裁,可能真的会如雷军所说,也如余承东当时预测的那样,手机市场最终将只剩下三个品牌。

跟谈汽车不一样的是,科技圈媒体普遍对余承东的这番表态没什么异议。因为华为手机无力再战后,无论是小米,还是OV,都没能坐稳高端,事实就是如此。

但汽车圈有汽车圈的骄傲。相对于手机这类快消品,汽车消费是另一个层面上的事。

余承东被认为,还没弄懂汽车行业的游戏规则。

大嘴余承东的滚烫人生-图16

不少人都觉得余承东对汽车圈态度过于傲慢,甚至狂妄,有违华为实干、奋斗的企业精神。

然而,这件事得从不同角度来看。

首先,去年赛力斯业绩很差,赛力斯 华为智选SF5全年只卖了8000多辆,包括余承东在内的华为汽车业务部门必定承受着很大压力。

这种情况下,在内部讲话,打打鸡血是人之常情。

其次,余承东的营销风格历来如此。问界M5发布时,就喊出了“百万级”,对手当然得找特斯拉和BBA了。虽然注了不少水,但吸引来的流量也很可观。

大嘴余承东的滚烫人生-图17

最后,余承东这么做也很可能是为了吸引火力。

任正非曾说:“让余疯子去做黑与白的事,我们在后面做一些灰度的事。”

换言之,华为对余承东的定位就是开路先锋,为华为开疆拓土,需要他做得更极致。

不过,余承东可能低估了汽车市场的竞争难度。过去,华为始终沿着通信行业上下游做延展,而汽车行业完全是一个新领域。

虽然华为始终强调不造车,而是帮助车企造好车。但车企在跟华为谨慎合作的同时,也带着深深的戒备心。

所以,就跟向投资人描画美好蓝图,俗称“编故事”一样,余承东也迫切想要证明华为在汽车业务的实力,带着夸张成分都是行业惯例。

只是就像常被声讨的马斯克一样,汽车圈的人不习惯、甚至厌恶余承东的营销手法。或许,面对这个新领域,他也需要调整。

但再调整,余承东骨子里的东西也不会变。

大嘴余承东的滚烫人生-图18

2017年,在面对家乡媒体——六安电视台采访时,余承东罕见地真情流露。

他说:“父亲从小就教导我,男人要吃苦耐劳,顶天立地,要为社会做贡献。直到现在,这些都还深深影响着我。”

余承东还说:“我对华为有非常深厚的感情。”

大嘴余承东的滚烫人生-图19

无论是作为大嘴的余承东,亦或是作为华为开拓先锋的余承东,都为华为的事业立下了汗马功劳。

只是汽车这门生意,用大嘴的方式能否行得通还是一个问号,毕竟,埃隆·马斯克地球上只有一个,无法复制。让我们且行且看。

发表评论(共0条评论)

最热评论

全部评论

意见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