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光雷达越多越好?这么神话真没必要

2021年可以算是激光雷达上量产车的“元年”,从蔚来et7、小鹏G9、沙龙机甲龙到小鹏P5、极狐阿尔法S华为HI版,去年亮相的这些车型都不约而同地搭载了1颗或更多的激光雷达,沙龙机甲龙甚至打出了“4颗以下,请别说话”的口号。激光雷达似乎成了智能汽车的“气缸数”,越多越好,少了就要被鄙视。

那么实际中激光雷达到底是个什么玩意?我们真正希望它解决哪些问题?激光雷达的个数又与实际体验能否挂钩?今天核桃君就想给各位讲一讲,激光雷达的那些事儿,以及我们该如何看待这东西。

激光雷达真的这么无敌参数内卷换不来体验-图1

激光雷达到底是个啥?

从原理上来说,激光雷达就是发射出一束激光,然后再接收这束光的反射线,通过计算时间差来确定物体的距离,从而绘制出3D的立体画面。

激光雷达真的这么无敌参数内卷换不来体验-图2

目前主流的激光雷达有固态、机械、半固态三种。

机械式的激光雷达经常出现在无人驾驶出租车上,可以进行360度范围内扫描,其实就和军用设施看到的那种“旋转的雷达”一个道理。这样的激光雷达需要不停地转,因此在寿命上比较堪忧,成本还高,并且外形也影响车辆的美观,所以一般不会搭载到家用车上。

激光雷达真的这么无敌参数内卷换不来体验-图3

第二种固态激光雷达则更类似于“相控阵雷达”,无需移动便可对多角度进行探测,但是技术难度会比较高,也鲜有运用在汽车上的。

激光雷达真的这么无敌参数内卷换不来体验-图4

最后一种就是半固态激光雷达了,这种激光雷达本身无需旋转或移动,但内部有一面可以动的“小镜子”(转镜、微振镜),通过反射激光来达到多角度的测量。这种技术本身难度不高,同时也解决了外观不佳的问题,因此也是目前家用量产车普遍选择的激光雷达。

此外,激光雷达还可以通过发射的线束数,分为16线、32线、64线等,线束数越多,应用场景也就越广泛,但成本也会越高。

激光雷达真的这么无敌参数内卷换不来体验-图5

激光雷达没你想得那么“无敌”

作为一种感知装置,与摄像头、毫米波雷达相比,激光雷达的优势就在于定位准、可3D建模,并且就算是黑夜也不影响使用。如果与摄像头、毫米波雷达搭配使用,可以互补各个传感器的短板。

但激光雷达也有自身的一些弱势,比如面对极端雨雪天气时,与摄像头一样都会受到较大影响。此外激光雷达也不具备摄像头的颜色识别能力。

除了能力上的问题外,激光雷达的成本要远高于摄像头与毫米波雷达,量产上车也要考虑价格问题。就算是比较便宜的车规级激光雷达目前也要5000块左右,如果按照某车企“四个以下别说话”,那一辆车为了激光雷达就要多花2万块,穷人真就不配说话了呗

因此,激光雷达并不是自动驾驶的“必要条件”。以特斯拉为例,马斯克就曾公开“怒喷”激光雷达,坚持使用“纯视觉”方案(即只用摄像头传感器),目前正在测试阶段的特斯拉 FSD (Full Self-Driving 完全自动驾驶)在仅依靠摄像头的情况下,能完成在部分路段的自动驾驶。

激光雷达真的这么无敌参数内卷换不来体验-图1

马斯克拒绝激光雷达的理由主要有两个,第一个是成本问题,刚才提到过,激光雷达的造价还是比较高;第二个是技术路线问题,特斯拉打算从现在的辅助驾驶级别到自动驾驶级别都应用这一套算法,如果加入激光雷达等传感器,还需要修改软件算法,会拖累研发进度。

激光雷达很有用,但这些也同样重要

既然没有激光雷达也能完成自动驾驶,那什么才是关键呢?这就要回到核桃君的剥开表象看本质了,激光雷达本质上就是个传感器,相当于人的眼睛,而且是个视力很好的眼睛,但自动驾驶只靠眼睛肯定是不够的。相当于“脑子”的计算平台,还有后天“教育”的软件算法也同样重要。

关于自动驾驶的“脑子”,其实已经掀起了算力大战的内卷,同样很“精彩”,但这又是另一个话题了,先挖个坑留着以后再讲,想看的小伙伴记得关注核桃君。

激光雷达真的这么无敌参数内卷换不来体验-图2

说来说去,传感器、计算平台、算法这三点在相辅相成构成自动驾驶的能力,但普通人根本没时间,也没必要去搞懂这些复杂的技术参数。

其实一开始人们就被带“跑偏”了,拼参数是厂商的营销手段,消费者要看的只有实际表现。只提参数、不提体验那都是耍流氓。

回归到问题原点,我们为什么需要激光雷达、超算平台这些东西?不就是为了让车辆能自动驾驶或完成一些辅助驾驶项目吗?那就直接看车辆自动化水平啊,扯那么多别的干什么呢?那说到车辆的自动化水平,我们早就有标准了,国内外的监管部门早早地为驾驶自动化定了等级

激光雷达真的这么无敌参数内卷换不来体验-图8

简单介绍下上面这张图。4级与5级,基本上可以称为“真·自动驾驶”,都放心交给车就行了。3级也可以由车辆进行自动驾驶,但在一些特殊情况时,驾驶者要按照车辆的要求进行接管。而从2级再往下,就都是辅助驾驶,说白了就是这车还是你开的,你是第一责任人。

消费者在买车时,只要看好驾驶自动化的等级就好,所有参数最终都是为了达到这个等级来服务的。

举个例子,就说那台“四颗以下请别说话”的沙龙机甲龙,这车目前还并未公布驾驶自动化等级,但核桃君敢说最多也就是个L3水平。相比之下,百度Apollo的无人驾驶出租车(robotaxi)已经是L4等级了,可人家只有两个激光雷达。要你你选谁?

总结一下:高成本的激光雷达本应成为更加绝对的安全保障,可厂商还是没能拿出L3以上——即车企敢保证自动驾驶安全的产品来,如果只是为了有限的辅助驾驶,那这些激光雷达在现阶段的意义十分有限如果说是为了“战未来”那就如同买期货,车企并不敢保证未来。

激光雷达越多越好这么神话真没必要-图1

百度Apollo无人车(图片来源于网络)

车企热衷炒作激光雷达的真正原因

为什么很多车企并不宣传产品实际能做的事情,反而着重这些“高大上”的硬件呢?原因很简单——缺乏冲击力有些车即便搭载了激光雷达,在辅助驾驶水平上也没和纯视觉方案的车型开差距,大家都是L2那还怎么吹?

把激光雷达以及那些L3以上自动驾驶才用得上的硬件,通通往车上搬,有个说法叫“L4下放L2”。这样做的原因有两个,第一个是目前的技术水平有限,还达不到完全自动驾驶的水平。

第二个原因就是自动驾驶的软硬件研发非常烧钱,如果不赶紧量产卖钱,后面的日子就过不下去了,还没等到自动驾驶时代来的那一天就得先饿死。

因此,对于目前的车载激光雷达来说,没有必要过度神话,更没有必要因为“这车有没有激光雷达”而影响决策。不如看看它的驾驶自动化等级与实际能做什么事、做得好不好。

发表评论(共0条评论)

最热评论

全部评论

意见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