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兴通讯古永承:打造AI汽车新质生产力

近日,2025年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举行,以“夯实电动化、推进智能化、实现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包括高层论坛、国际论坛、理事研讨会、全球政策圆桌会、12场主题论坛及研究成果发布。围绕车路云一体化发展、AI汽车、智能汽车创新技术与产业、聚合型智能产业、市场与消费、商用车可持续发展等核心议题,共同探讨新能源汽车产业的高质量发展的方向。

中兴通讯副总裁、汽车电子总经理古永承出席AI汽车论坛,与多位业内同行一起探讨“打造AI汽车软硬件协同生态”这一话题,发表了主题为《打造AI汽车新质生产力,助力智能网联汽车跃迁 》的演讲。他表示,2025年新能源汽车正式进入智能化下半场,人工智能作为关键变量,正在推动智能网联汽车向更高质量发展。

以下是演讲核心观点:

域融合是未来整车AI智能的关键路径

域融合是智能网联汽车发展的必然选择。在车端,打通智驾域、座舱域、车控域的数据闭环,实现环境感知、决策控制与交互体验的有机统一;在路端,通过V2X技术连接智能路侧设备,形成超视距全局感知能力;在云端,构建算力平台,支撑OTA持续进化。这种"车-路-云"三位一体的融合架构,将重构车辆的价值维度——从交通工具进化为具备自主进化能力的智能终端。

舱驾融合适宜作为AI场景规模化落地的载体

舱驾融合作为整车域融合的必由之路,适宜作为AI场景规模化落地的载体。舱驾融合通过智能座舱与自动驾驶系统的深度融合,构建车端“感知-决策-交互”的AI闭环,系统性解决AI在车端落地的算力割裂、数据孤岛、交互迟滞等核心痛点,形成“硬件集约化-数据价值化-体验智能化”的正向循环,满足高阶智驾与座舱AI的并发需求。

舱驾融合要实现量产上车,对算法优化、硬件架构、工程化能力提出了"既要、又要、还要"的挑战。尤其是作为物理载体的舱驾融合芯片,需要考虑从自身到系统相关的算力升级(高算力需求、异构计算架构)、通信技术的确定性与带宽(时间敏感网络、高速网络架构)、软件架构的服务化与跨域协同(全域SOA、AI中间件集成)、数据闭环与合规处理(车云一体数据闭环、安全合规体系)、AI与硬件的深度融合(中央集中式架构、AI原生设计)等一系列难点和关键问题。

技术突破没有捷径,唯有在应用场景中反复验证,在产业链协同中持续迭代,沉心夯实底层根基,才能在智能化深水区建立真正的竞争壁垒。

构建芯片+OS+AI的软硬协同新范式 加大加强开放开源体系建设

结合历史经验以及当前国内外产业链现状,打造AI汽车新质生产力一方面要扬长避短,需要构建芯片+OS+AI的软硬协同新范式,从“单点创新”到通过“软硬生态开放协同”实现“全域创新”,解决端侧对成本敏感、实时决策要求高、低功耗、高能效以及自主可控等需求;一方面在允许部分企业做强封闭和闭源路线的同时,再走出一条开源开放的国产生态之路, 通过“主机厂主导+政府牵引+ICT企业+多元生态”加速ICT技术与汽车制造实体的深度融合,产业链相互共创,在实践中打和形成统一的标准,构建中国特色的开放生态体系,真正助力智能网联汽车跃迁。

携手生态伙伴打造开放解耦的智能生态底座

中兴通讯汽车电子定位为智能网联汽车基础能力提供商,自主创新高性能合作伙伴。我们致力于以车用芯片为战略核心,与车用操作系统形成软硬协同,携手生态伙伴共建开放解耦的智能生态底座,引领汽车全面智能化发展。

发表评论(共0条评论)

最热评论

全部评论

意见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