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北京切换    | 城市分站: 北京 天津 上海 广州 保定 唐山 399个城市>>   移动版 登录注册  |
您现在的位置:网上车市 » 资讯首页 »  车市精英荟 »  何仑专栏 »  车市精英会70:何仑 吉利为何不惧“股比开放”?

车市精英会70:何仑 吉利为何不惧“股比开放”?

2016-08-02 13:22:56 来源:网上车市   原创    作者:何仑   编辑:常方圆   

 

车市精英会70:何仑 吉利为何不惧“股比开放”?-图1

车市精英会专栏作家/何仑 (国际商报汽车版主编)

最近,车圈里有两件事引人注目,一件是吉利的又一款战略车型——全新帝豪GL在京举行的小范围媒体鉴赏会上亮相;另一件是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一汽集团、东风集团、长安集团、北汽集团、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和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等联手表态,“明确反对贸然放开(整车)合资股比”。这两件事看似风马牛不相及,但一些业内人士还是将二者联系在了一起。

1问:我在微信上看到,李安定老师(前新华社高级记者)盛赞吉利帝豪GL,说它“给‘死守股比派’一个大嘴巴”,您在后面评论说:“一起看了吉利的新车,进一步明白了李书福为何不惧股比开放。”帝豪GL真有那样好吗?

答:GL的造型、技术参数、配置等等就不说了,网上都有。我个人现场实车观测感触最深的有两点。

一个是它的内饰面板大量使用软塑料(搪塑),金属、皮革材料也相当考究,做工精湛,可以说它的选材、工艺已经达到了合资中档品牌高端A级车的水平,设计造型也不俗,视觉、触觉上给人的档次感、舒适感都属上乘。

另一点是它的侧围覆盖件(前后翼子板、车门、油箱盖)不仅缝隙均匀,而且完全按“鳞片效应”的要求组装——前部微高于后部,为的是降低风阻和风噪;车灯与车身覆盖件之间的缝隙宽了会显得粗糙、难看,过细了车辆行驶震动时部件之间会产生相互“干涉”,造成异响或部件损坏,GL此处的缝隙粗细度合适而且相当均匀。别小看这点事,它对装配工艺精度要求极高,这本身就是成本,对用户来说,就是利益。你可以在自家小区里找几辆不同品牌的车测试一下,看看能有几辆车达标。

2问:吉利标榜GL是“高质感中级车”,刚才说的就是所谓“高质感”吧?

答:是“高质感”的一部分。这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质量”,而是“品质”。我个人认为,“品质”或者“质感”主要包括视觉质感,与设计、材质和工艺水平相关;触觉质感,与材质和工艺相关;嗅觉质感,与材质相关;驾乘质感(操控性和舒适性),与底盘、动力技术及其调校、重量、空气动力学还有NVH(噪声、振动和冲击与不平顺性)相关。

特别是NVH,解决起来难度极大,国际主流车企20%左右的研发费用都用来解决NVH问题。吉利汽车销售公司副总经理宋军对我说,GL的NVH调试有4000多项,往往是做好了这个,另一个又出了问题,都是相互关联的,只好七上八下、反反复复地调试,寻找最佳平衡点,有的工程师说都快被逼疯了,但这是真正的核心技术之一,不把它攻下来,就别想出头,所以,吉利的要求是必须达标,不能着急,但也不放松每一分钟。

车市精英会70:何仑 吉利为何不惧“股比开放”?-图2

我感觉GL的视觉、触觉、嗅觉品质都已经达到了合资品牌同级别高端车型的水平。当然,它并不孤独,不久前发布的荣威RX5也够水平。

3问:那GL的驾乘品质呢?

答:还没试过GL。但前面说的“鳞片效应”、大灯与车身缝隙都属于驾乘质感中的舒适性,是NVH的一部分。

鉴赏会结束后,我试驾了上市不久的吉利帝豪GS。转向、噪声、过坎、高速行驶稳定性等等都很不错,不好的感觉有两点:一是低速行驶时双离合变速箱换挡不够平顺,和大众第一代DSG双离合变速箱的问题类似,观致的双离合变速箱也有类似问题;二是刹车前半程偏软,类似上一代丰田车,不是我个人习惯的类型。

4问:总体看,您认为GL是否具备了挑战合资品牌同级车型的实力?

答:是的,但关键是价格。记得12年前吉利美人豹上市时,我在发布会现场看它的“质感”,之后指着尾部粗糙的接缝对一位同行说:“这也太糙了点。”他说:“所以它很便宜啊。”我无语。今天,我会说“这车(指GL)显档次”,但不会同意说“所以它应该贵啊”。我认为,对中国品牌来说,至少在现阶段,产品跟合资品牌一样好,甚至更好,价格比合资品牌低,才会有更强的竞争力。一款中国品牌车型在所有方面都该与合资车型对标,唯独不能在价格上对标;价格对标甚至超标,是两代车型以后的事。现在的吉利和荣威正是这样做的,GL也会这样,观致也该这样。

车市精英会70:何仑 吉利为何不惧“股比开放”?-图3

我曾经说过,中国品牌的车型正向开发,设计一流,工艺、品质不输外资品牌,价格比外资品牌同级车型低30%,这是跨国车企很久以来时隐时现的噩梦。这个噩梦已经开始变得现实起来(参见《吉利博越给谁敲警钟?》)。

所以,我在GL鉴赏会上说,“股比开放”又怎么了?到底谁怕谁呀?至少,吉利不怕。

5问:最近,一位业界权威人士说,李书福提出放开股比主要是有怨气,觉得政策对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不平等。您怎么看?

答:首先,李书福就不该有怨气吗?合资让跨国公司在中国如虎添翼是事实(参见《德国人玩不转中国汽车事》),客观上让吉利这样无缘合资的民营车企受到压制,有怨气很正常。好在中国汽车市场足够大,需求足够多样化,为吉利这样的企业留下了一定的生存空间,而吉利等也没有糟蹋这样的时机,索性放弃合资幻想,全力打拼,结果比那些从合资中“受益多多”的中国车企发展得更好,可以更加从容地面对市场空间越来越拥挤的现状。

从一年前博瑞上市,历史性地突破了中国品牌B级车的天花板,至今吉利已经出了4款新车,每一款车的品相、配置都够水平,而且还便宜,说明吉利已经形成了一个稳定且不断成熟的高标准研发、生产流程,具备了一个能够高水平、高效率、低成本整合各种资源的造车体系,这才是吉利真正可怕的地方。

所以,李书福赞成股比开放,不单是出于怨气,也是有足够底气的。

6问:那些有合资的中国车企害怕股比开放,是不是因为缺少底气?

答:也不都是。比如上汽、广汽,都是有合资企业的大型国企,都没有参加反对股比开放的联合表态,它们应该是有底气的。

7问:还有个问题,到底该不该开放股比?有观点认为,美国政府阻止华为收购美国公司,所以中国应该继续限制合资车企股比。您怎么看?

答:一个一刀切的行业性政策规定,和一个因具体问题而没有通过政府审批的个案,根本就不是一回事。同样是IT企业,联想成功收购IBM,而华为收购美国公司受阻,和所有跨国车企在中国合资企业中股比一律不得超过50%,不是一码事。

再说了,股比开放又怎么样?你可以像美国政府对华为收购那样,找个由头个案审批跨国车企在合资企业谋求控股,外人对此说三道四,也就没那么硬气了。实际上,你以前也是这样干的。哪一个整车合资企业能一帆风顺地通过你的审批?亚太沃尔沃项目你一拖就是3年,让沃尔沃这个中国资本掌握的国际豪华品牌在中国失去了多少机会?那些后来成立的合资企业没人挑战股比底线,你又拿必须做合资自主品牌、必须做新能源汽车、必须建立研发中心作为审批条件,还不能公开说,哪家车企敢说“不”?这类问题我早就在多篇文章中说过(参见《取消股比限制,最纠结的是跨国公司》、《股比开放之争与消费者无关?》、《吉利-沃尔沃合资的尴尬》、《东风入股PSA与股比开放有什么关系?》、《一汽-大众股比之争进入商业逻辑?》、《一汽不必太政治》、《电动合资自主,政府最好别插手》、《让跨国车企猜不透的政府干预》)。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