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驾驶被认为是未来出行的解决方案之一,目前包括谷歌、特斯拉等科技行业巨头,以及宝马、奥迪、丰田等汽车业内佼佼者纷纷展开无人驾驶技术的研发,如今国内自主品牌也已展开在相关领域的探索。网通社对自主车企无人驾驶技术研发信息进行了统计,目前已有十家车企涉足该领域,各自的研发进程有所区别,其中北汽将在今年的北京国际车展上,推出一款可供试乘试驾的无人驾驶产品,长安研发的无人驾驶汽车将由重庆开往北京参加车展。
十大自主车企研发无人驾驶技术 | |
---|---|
车企 | 研发进展 |
长安汽车 | 下月展示试制车,2020年产业化应用 |
北汽集团 | 下月展示试乘试驾车型 |
比亚迪汽车 | 与百度联合研发,暂无商业应用规划 |
力帆汽车 | 低速无人驾驶车明年6月推出 |
长城汽车 | 已展示辅助驾驶技术,2020年推出高速全自动驾驶车辆 |
东风汽车 | 联合华为研发,目标实现无人驾驶 |
吉利汽车 | 沃尔沃实现自动驾驶车量产,吉利未来2-3年推自动驾驶车 |
广汽集团 | 与中科院联合研发,已展示无人驾驶概念车 |
上汽集团 | 已展示技术进展,未来10年实现全路况自动驾驶 |
一汽集团 | 已展示自动驾驶技术,2025年实现50%车型高度自动驾驶 |
制表:网通社 |
在盘点的十大车企中,一汽、上汽、长城、北汽、长安共5家车企此前已展示了配备初级阶段辅助驾驶、低速自动驾驶等技术的样车,广汽此前展示了一款自动驾驶新能源概念车,东风、吉利、力帆、比亚迪也宣布进入无人驾驶技术的研发阶段,力帆首款带有低速驾驶功能的汽车产品将于明年6月推出,吉利则将在未来2-3年内推出自动驾驶汽车。
一、长安汽车
亮点:2018年实现集成式自适应巡航 2020年全自动驾驶产业化应用
长安规划未来5年将斥资40亿元用于无人驾驶等前瞻科技的研发。今年4月,由长安睿骋改装的无人驾驶汽车,将从重庆出发,沿高速公路驶向北京,参加北京国际车展。目前长安汽车已完成智能化Ⅰ、Ⅱ级技术,其中如0-150公里时速自适应巡航、车道保持等技术,预计今年底推出,将应用于部分长安品牌量产车型。
按照规划,长安汽车的智能化之路,将分成4个阶段:第一阶段,研发全速自适应巡航、半自动泊车等应用技术,目前已完成;第二阶段,是在2018年实现组合功能自动化,如集成式自适应巡航、全自动泊车、智能终端4.0等;第三阶段,实现有限的自动驾驶,如高速公路全自动驾驶等;第四阶段,是在2025年实现汽车全自动驾驶,进入产业化应用。
二、北京汽车
亮点:基于互联网思维打造智能驾驶产品 无人驾驶试制车下月亮相
北京汽车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徐和谊此前表示:“从2014年开始北汽就一直在探索从传统的制造型企业向制造服务型和创新型企业转型,这其中‘互联网+’战略是北汽探索转型发展的主线之一。”基于互联网思维,北汽在推进汽车智能化发展方面也有所尝试。主要有两个方向:一个是智能驾驶,一个是互联服务。
据北汽方面介绍,智能驾驶就是汽车上越来越多的、应用电子电器技术,把汽车真正地变成装在四个轮子上的电脑,从而最终实现智能驾驶系统,能够完全接管车辆控制及无人驾驶。目前,除近期宣布与亚太股份、北京亚太签约合作外,北汽还与北京几所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联合开展合作,对无人驾驶技术进行前期的研究和探索。按照规划,在今年的北京国际车展上,北汽预计将推出一款可供试乘试驾的无人驾驶产品,并将在场馆外进行示范运行。
三、比亚迪汽车
亮点:研发无人驾驶提升行车安全 暂无商业应用计划
比亚迪目前已与百度合作研发无人驾驶技术,在研发过程中,需要精密的地图数据支撑,而百度正拥有这方面优势。在与百度合作之前,比亚迪就已经与新加坡科技研究局通讯研究(I2R)签署协议,双方的合作不仅涉及联合研发车辆的自动驾驶技术,如利用电子线控系统实现对车辆的刹车、转向以及对其他汽车系统的操控;还将根据实时车况、路况等对无人驾驶电动车队进行智能化的监测和管理,发展无人驾驶汽车管理系统。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总裁王传福表示:“目前比亚迪在无人驾驶汽车的商业应用上暂时还没有计划,公司还只是当成一个研究去做。”他认为,比亚迪现在更主要的是将精力放在通过智能控制减少车祸,将现有的行车安全率提升十倍,这是比亚迪当下发展的重中之重。
四、力帆汽车
亮点:互联网+智能汽车结合 低速无人驾驶车明年6月推出
力帆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长陈卫近日表示:“力帆无人驾驶汽车将采用低速设计,明年6月将登陆市场,几乎每台车都将具备无人驾驶的能力。”伴随无人驾驶技术的推出,预示着力帆将进入一个全新的领域。
按照力帆公布的i.Blue 1.0新能源战略,将在2020年实现新能源整车累计销售50万台。力帆还将从电机、电控、电池、车联网等新能源领域产业进行全产业链、生态链的布局,同时产品会覆盖“国民车”与高端性能的纯电动和混动产品。据陈卫介绍,力帆新能源将与互联网+智能汽车结合在一起,其中智能汽车是指无人驾驶技术。
五、长城汽车
亮点:哈弗H8等已完成辅助驾驶阶段开发 2020年自动驾驶车辆上高速
长城无人驾驶技术通过多种传感器的应用,可实现对道路情况与周围环境的全方位探测,并经过内部智能电子控制单元高速运算,直接控制车辆的电子转向系统、发动机管理系统及制动系统等机构,实现车辆的加减速、变换车道、跟随车辆以及超车等动作。
无人驾驶技术与脑电控汽车在去年长城科技节上扮演了“排头兵”的角色,其自主研发的无人驾驶汽车搭载无人驾驶系统,采用多传感器融合的技术,未来可取代驾驶员本身操作。哈弗H8、H9及部分后续车辆已经完成了驾驶辅助(ADAS)阶段的开发。预计在2020年,将会推出能够在高速公路上实现自动驾驶的车辆。
六、东风汽车
亮点:与华为合作实施“三步走”战略 无人驾驶为最终目标
东风乘用车公司营销总部市场部部长黎峥先生在接受网通社采访时表示:“东风和华为签署战略合作协议的最终目标是要打造出无人驾驶汽车。”华为公司的优势在于车载互联技术模块,新产品华为ME909T以其高兼容性、高集成性、高质量和高稳定性将汽车与通信技术结合。
东风与华为的战略合作将会以“三步走”的形式开展,第一步是华为为东风开发WindLink产品,已经运用于东风风神AX7上的9英寸触摸屏就是双方共同合作的首款车型。第二步是双方共同在车辆方面规划未来合作产品,实现车辆互联的智能化。而第三步,也就是最终要打造出无人驾驶汽车的目标。
七、吉利汽车
与沃尔沃联手研发自动驾驶技术 比无人驾驶更接地气
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表示,汽车工业正在进入智能时代,迈进了汽车与互联网融合的新阶段。车联网、人工智能和自动驾驶是智能互联汽车的三大技术,而自动驾驶更是三者融合的方向。李书福认为,自动驾驶比无人驾驶更接地气。另根据此前消息,吉利自动驾驶汽车预计将在未来2-3年内推出。
基于对未来互联趋势和消费者需求的理解,吉利控股集团以沃尔沃为龙头,制定了全面的智能互联战略、技术路线和产品规划,紧紧把握电气化、轻量化和智能化等核心技术的研发。李书福介绍,沃尔沃已将自动驾驶从实验阶段推进到量产阶段。XC90是全球首部带有高度自动驾驶功能的汽车,全新S90轿车已实现时速130公里自动驾驶。
八、广汽集团
亮点:与中科院合作 联手研发“新能源”和“自动驾驶”
广汽集团此前正式宣布与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展开合作,未来双方将共同研发无人驾驶技术并应用于新能源车型。合作双方将汽车行业发展的两个重要方向“新能源”和“自动驾驶”相结合,通过车载传感器感知外部环境,进行自主智能决策,以实现新能源汽车的自动驾驶。汽车的自动驾驶集体系结构、智能传感、智能决策、自动控制于一体,对提高车辆驾驶的智能化、安全性、舒适性有一定帮助。
广汽集团此前展出过一款WITSTAR概念车,该车是广汽研究院自主研发、基于B级轿车平台打造的一款纯电驱动智能概念车。广汽在这款概念车上就应用了无人驾驶技术,该车配备了自主驾驶控制器,能根据已知的导航路线规划、环境信息和车辆自身状态进行驾驶决策,模拟驾驶员实施整车进退、转向、加减速、制动以及驻车等操作。
九、上汽集团
亮点:智能驾驶汽车已亮相 未来10年实现全环境自动驾驶
上汽在去年的上海车展展示了自主研发的智能驾驶汽车iGS。上汽的智能驾驶,就是俗称的“自动驾驶”概念:iGS通过摄像头和雷达观测周遭环境,再把路况数据传达给控制软件进行分析,给出指令。经过路试鉴定,iGS可以初步实现远程遥控泊车、自动巡航、自动跟车、车道保持、换道行驶、自主超车等功能。只要时速稳定在60-120公里的工况范围内,这些高级功能都能轻松安全地在无人状态下进行。
上汽把自动驾驶功能分成5级,iGS是3级,10年后的愿景是5级,目前正在自主研发二代MG iGS。上汽规划在未来5年内,实现结构化和部分非结构化道路的自动驾驶,在未来10年内,实现全环境下的自动驾驶。
十、一汽集团
亮点:2020年实现高速公路代驾 2025年实现50%车型高度自动驾驶
一汽集团于去年上海车展发布了互联智能汽车“挚途”战略。其自主研发的智能互联驾驶系统有手机叫车、自动泊车(包括垂直和平行车位)、自动驾驶和编队跟车等功能。其中手机叫车、自动泊车(包括垂直和平行车位)和编队跟车功能有望于2018年搭载在下一代的红旗H7上。
在未来的十年内,一汽“挚途”将从当前的“挚途”1.0发展为“挚途”4.0,目前“挚途”1.0已应用到红旗轿车上,具备ACC、AEBS、LDW等驾驶辅助功能。2018年实现“挚途”2.0,一汽将发布红旗品牌互联智能乘用车和解放品牌互联智能商用车,具备单任务短时智能托管、D-Partner2.0的车辆智能服务功能。
2020年实现“挚途”3.0,一汽将发布高速公路代驾产品及深度感知和城市智能技术,具备多任务长时托管和智慧城市解决方案提供功能。 2025年实现“挚途”4.0,一汽将实现智能商业服务平台运营,高度自动驾驶技术整车产品渗透率达5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