蔚来纽交所IPO,“钱”景如何?

6月底,蔚来“若干”辆ES8给到消费者手中,成为首个交车的新势力车企。一个多月后的昨天,又传出消息,蔚来正式提交IPO,拟提交18亿美元赴美上市。没有选择在深沪两市,甚至不是港交所,而是一万公里外的纽交所,蔚来的是怎么考虑的呢?政策要求、品牌效应等等固然是重要因素,但近乎无限资金来源的融资规模,显然也是蔚来所渴望的。

蔚来纽交所IPO,“钱”景如何?-图1

“200亿是造车资金的及格线”,蔚来创始人李斌的这句话大家记忆犹新。此前,据消息称蔚来已融到140亿元左右的资金,加上如果可以成真的18亿美金募资,则将刚好达到200亿元。然而,对于蔚来来说,这个数字似乎还远远不够。比如品牌打造方面,大家之所以提及新势力就会想到蔚来,传播力度确实应该被褒奖。而知名度的不断攀升的背后,是8000万的发布会、近亿元的NIO house租金,大笔的营销费用“功不可没”。同时,研发以及生产、建厂等带来的大量开销,同样摆在蔚来面前。此去美利坚,蔚来吸金的目的不言自明。

然而,造车到底要不要这么烧钱,这似乎是个仁者见仁的问题,在蔚来及其他一些车企看来,答案是肯定的。但大家如果深入了解一下这些新车企创始人,会发现他们的一个共同点——互联网出身,而不具备汽车产业从业背景。这就会带来一个问题,这些大佬对造车方面的功力有几成?打个比方,如果你问一个啤酒经销商老板啤酒方面的问题,他可能会对啤酒工艺、不同品牌等给出不少见解,但如果让他自己建厂、生产啤酒,这就是另一回事了。而对造车这个要极为复杂的事业来说,难度显然要大得多。但对本身就是汽车产业内摸爬滚打多年的人来说,这事儿就要相对“简单”不少,相应地各方面的花费也会降低不少。

先说用人方面,毕竟不管做啥,都得先把队伍搞起来。说起来好像很简单,找做三电、车身、造型等方面的专家都聚在一起,就是一个造车团队。但事实上绝非如此。比如,两位同样是三电领域的专家,哪位更好,或者说更符合企业的需求,如果用人者对专业缺少足够的认知,对相关人才缺乏必要的鉴别能力,则很难挑选。“只买贵的”这种做法很难人尽其才,形成有机的整体,用人成本居高不下却难以打造出技术出众的车。而要做到“只选对的”,则需要经验丰富的业内人士把控。

再看生产方面,这主要涉及两大方面,主机厂的体系流程管理以及设计能力,和供应链体系。真正想把一辆车用更少的成本做得更好,非常考验两者的配合。比如不少新车企觉得新能源汽车无非就是从供应商处获得三电,再购买一些ADAS进行“组装”。但汽车不是标准化生产,很多零部件需要量身定制,从不同供应商处购买取得的零部件很难“拼”出整体性,进行调整势必会带来成本的损失。因而,这需要主机厂有出色正向研发能力和设计能力,同时也要有足够把控能力。以开发车型来说,传统主机厂一般需要8亿左右,而一些有技术底蕴的新车企则稍多一些,比如博郡大致在10几亿,但如果整体把控能力较弱的新车企,那成本则要高出更多。

再者,为了长远的发展,很多新车企都自建工厂,这当然也是成本。目前,关于各家车企工厂建设的花费尚未有确切数值,但几十亿的大概数值,大家是基本认可的。但这个部分成本事实上是可以“省略”的,并不需要硬抗下来。“一些新技术在传统工厂难以实现,的确需要自建工厂,但可以通过融资租赁等形式解决,资金还是尽量放在研发方面,保证新能源车的品质更合适。”对于建厂资金问题,博郡董事长、CEO黄希鸣博士给出了一个可行的路径。

蔚来纽交所IPO,“钱”景如何?-图2

马创始人沈晖一直强调,“创业初期,成本控制是活下去的关键”。而这也最能体现车企的能力。对于“步步领先”的蔚来而言,赴美上市融资是为了更好地发展企业,生产新能源车,这一点应当祝福,但同时也希望包括蔚来在内的新车企,能用更低的成本生产更好的车,毕竟成本降低了,售价也会相应降低,老百姓买起来也更容易一些。

意见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