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润滑油解决中国高铁润滑的世界难题

网上车市深圳站讯日前,铁路部门实施了新的列车运行图,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北京始发“复兴号”高铁动车组多开列车39对,增加了杭州、合肥等地的复兴号动车组,让老百姓有了更多选择。

QQ截图20180418104903.jpg

“复兴号”的优点很多:寿命更长,身材更好,容量更大,舒适度更高,安全性更高等。当然,“复兴号”给我们直观的感受就是:快!事实上,“复兴号”对中国制造来说也带了一个“快”字。为了满足“复兴号”的技术要求,中国制造的创新速度变快了,涉及冶金、轴承、型材、精密仪器、润滑油等数十个行业。同时,配套产业创新加快,大量的原创技术反哺“复兴号”,奠定了中国高铁进入“中国标准时代”的基础。

QQ截图20180418104921.jpg

“复兴号”驱动中国配套产业的创新速度

伴随“复兴号”实现自主创新的领域很多,包括整体设计以及车体、转向架、牵引、制动、网络等关键技术,以及大量零配件配套产业。其中,齿轮箱是驱动动车组高速行驶的关键核心零部件,要具有30年2400万公里的超常使用寿命,这样的距离相当于绕地球行驶600圈,技术难度很高,但中国实现了自主创新,并在“复兴号”上大面积使用,目前已占据了国内80%的市场份额。

此前,国外公司垄断齿轮箱,面对中国复杂的高铁运营、环境气候,屡屡出现“水土不服”。尽管如此,当时普遍认为中国要攻克齿轮箱这个世界难题,需要20-30年的时间。结果出乎意料,从最早直接购买齿轮箱到现在独立设计并自主制造齿轮箱,在没有技术引进的情况下,中国只用了10年就研发出了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齿轮箱,时间至少缩短一半。其中,中车戚墅堰所为中国高铁齿轮箱的技术突破做了大量细致而艰苦的努力。

QQ截图20180418104933.jpg

产业链协同创新,让创新速度更快

相比牵引变压器、变流器、牵引电机、转向架系统、齿轮箱等核心零部件,润滑油在“复兴号”编织的庞大的产业体系中并不起眼。不过,如果这些核心零部件是“复兴号”的心脏,那润滑油就是“复兴号”的血液。

在过去,我国最早引进日本、德国等国的高铁技术,配套的也是德国、日本等国的润滑油,没有任何中国润滑油企业能够配套,中国高铁也不敢替换。为了推动中国高铁润滑油的国产替代,长城润滑油很早就设立了齿轮箱、减震器等部件润滑油脂专项攻关小组,在2011年成功研发出高铁齿轮箱油,油品寿命达到了60万公里,远超30万公里寿命的油品。后经过3年多累计700多万公里电力机车试验和240万公里行车试验,先后配套了高寒车、时速250公里动车组,大量试验和实际运行数据验证了长城润滑油的高品质和高可靠性。

QQ截图20180418104940.jpg

高铁齿轮箱对零件的材质,以及密封性和抗老化性都有非常严苛的要求。而要保证设备的密封性和抗老化性,润滑油不可或缺。中国高铁在研制“复兴号”初期就把研发目标定在了350公里/小时,这是一个全新的速度目标,国内外在油品润滑方面均无经验。在齿轮箱设计阶段,中车戚墅堰所邀请长城润滑油介入,从最基础的材质选择开始,进行齿轮箱润滑系统的“同步设计、同步研发”。长城润滑油用国外同行想象不到的速度解决了齿轮箱的润滑难题,填补了国内外350公里/小时高铁润滑的技术空白。

QQ截图20180418105318.jpg

这其实是中国高铁产业链协同创新的缩影。自主创新是一个长期而艰苦的过程,中国高铁能够在短短的时间迈步进入“中国标准时代”,许多自主研发的技术超越欧洲、日本,达到世界领先,这与中国配套产业的进步密不可分。同时,完善的工业体系可以让中国组织跨行业的攻坚,形成各方合力、协同创新的局面,让创新速度更快,这也是中国速度的秘诀。

越是高端的装备越是精密,涉及成千上万的零配件,没有哪一个国家可以独自完成。如今是全球化时代,全球化的产业分工协作是显著特点,我们为什么要自主创新,直接购买不就行了?以前,中国大量装备依赖进口,不仅价格奇高,而且处处受制于人,极大地限制了中国高端制造的发展。现在,我国诞生了“复兴号”、C919等一批“大国重器”,它们驱动了中国制造的自主创新,同时它们又是中国制造巨大进步和自主创新的成果。如今,中国制造已形成了“大国重器”引领,各方合力协同创新的态势,建立起中国制造业的良性循环系统,这将是中国走向制造强国的利器。网上车市深圳站

意见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