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定车记30年》第24集:不可逾越的台阶与朱总理批语

 

90年代中期,以 “住房商品化”为核心的“房改”,开始在全国城镇迅速推进。

商品房的多元化,必然导致人们出行的分散化。“私家车”本来完全可以作为推进住房商品化的一个“子项目”成为房改的支撑。然而,“轿车进入家庭”的呼吁,却被误读为“分庭抗礼”,分散购房资金而备受冷落。

1996年7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召开了一次纪念解放卡车诞生40周年的座谈会。发言结集成册时,收入了我的一篇书面发言。

10月,机械部部长何光远给中央领导写了一封信。谈及中国轿车的自主研发,以及探讨轿车进入家庭的问题。他在信中写道:“最近,有关部门正在议论引导社会消费的问题,对先解决‘住’还是先解决‘行’的看法不一。就这个问题,新华社记者李安定在座谈会上有个书面发言,或许对领导决策有启发。随信附上,敬请参阅。”

何部长1952年入读苏联基辅工学院,1956年进入一汽, “文革”后,任长春拖拉机厂厂长,1980年,任农机部副部长。是中国最年轻的部级干部之一。在多年的采访中,我们成为忘年交。20世纪90年代,何部长是轿车进入家庭最坚定的推进者。

何部长随信附上了我的文章《车轮载来的空间》,我在其中写道:

行与住,是一组不可分的对立统一体,又是消费结构攀升过程中相邻的两级阶梯,少了一级,难免踏空。在十万元级的“住房商品化”的攀登中,超越万元级的“行”的台阶,难免受到经济规律的惩罚。
    我写到:决策者必须清醒地看到:轿车私有化是波及国民经济发展的牵引力,也是加快住房商品化的巨大催化剂。

在现实生活中,有一辆经济型的家庭轿车,百姓的出行半径就会几十倍地扩展,不必再对市中心一套上百万元的住房望洋兴叹,却对郊外一套十多万元的住宅在价格和距离上更能承受。而城市周边卫星城兴建的小区也就会从空置积压转为走俏,如此看来,家庭轿车能够说是分散了住房建设的资金吗?

《安定车记30年》第24集:不可逾越的台阶与朱总理批语-图1

时任常务副总理的朱镕基对何部长的来信写下他的看法:有些人对“汽车进入家庭”的意见,恐怕不是“反对个人购车”,而是“如何进?进多快? 

我的文章很长,但朱镕基副总理显然耐心而仔细地读过——尽管他并不同意我的观点。他作了一段蝇头小楷的评语:

新华社记者的文章有文采,可惜缺乏对宏观的了解。一是石油资源不足(已成净进口国),二是城市道路拥挤,三是购买力所限,四是人的居住尚且艰难,如何能为轿车盖库,如此等等,怎么能把“行”放在首位,而且主要靠轿车来解决“行”的问题呢!

10月15日,总书记江泽民对于何光远的来信作出批示:在中国发展小汽车,在选型、价格、环境保护、停车场、道路等相关问题上,如何找到一个综合的解决途径。建议国务院组织认真研究一下,这是一个大的产业政策问题,千万不能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其后两年,商品房销售推进缓慢,各地建成的新住宅区“空置率”居高不下。“轿车进入家庭”虽然多次作为专家和主管部门的建言,甚至作为国家计委的建议,却一次次受阻,始终未能列入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之一。

(85集纪录片《安定车记30年》,在优酷汽车,腾讯视频汽车,一点资讯,以及网上车市等网站和移动端同步播出。)

《安定车记30年》第24集:不可逾越的台阶与朱总理批语-图1

发表评论(共0条评论)

最热评论

全部评论

意见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