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定车记30年》第19集:私家车能否走出禁区

 

解放以来,轿车生产被限制,作为资本主义的象征,私家轿车更是被彻底禁绝。上世纪50年代,上海资本家的那些外国老爷车,靠着修车师傅的精湛手艺而苟延残喘,但是到了“文革”就彻底灰飞烟灭了。1966年夏,京剧泰斗马连良被红卫兵殴打羞辱至死,其“罪状”之一,就是还保有着一部私家轿车。

与私家车对应的是公车,其实是按级别分配的官车,省部级以上坐“红旗”,厅局级干部坐“上海”,1984年之前,按照严格规定,县团级不能坐轿车,只能坐“212”吉普。  

直到80年代,私家车有了松动,北京、上海的个别名人经过特批,购买了的外国驻华机构的二手车。后来通过灰色渠道,易货贸易进了一批微型车,投石问路。

当时,改革进入攻坚阶段。1988年春夏,放开部分产品的价格管制,引发了一次空前的通货膨胀。为了回笼百姓手里的巨额货币,在冰箱、彩电之后,作为“领航商品”,推出“私家车” 已是当务之急。

在另一方面,随着“公车”数量的激增,政府财政日益不堪重负。国家一个口袋掏钱造车;一个口袋掏钱卖车。造车越多,公款买车花钱越多,进入一个怪圈。1987年,公款买轿车的支出已经占到社会集团总支出的七成。然而,一旦严控公款购车,轿车销量立即跌入低谷,国家巨额投资回收无望。

有识之士逐渐意识到,只有改变官车一统天下的消费结构,引进私人消费,轿车才能够形成从生产到消费的良性循环。

《安定车记30年》第19集:私家车能否走出禁区-图1

上世纪80年代,冷战结束,武器订单锐减,大批“三线”军工企业日子变得特别难过。往往只能靠生产简易面条机、磨刀器、电热梳子等民品维持生计。

1988年底,应航空航天部长林宗棠之邀,我随中汽联理事长陈祖涛等汽车产业领导人组团考察了位于贵州的战斗机和导弹生产基地。

在崇山峻岭中,我们看见导弹静静地排列在山洞仓库里;在空旷的战斗机试飞跑道,开车能够跑出最高时速;风洞实验室、三坐标测量仪、数控机床等汽车产业尚未拥有的一流设备被闲置;尤其接触到知识密集度最高的技术队伍;我们深深感到,“铸剑为犁”已经刻不容缓。

考察后,林宗棠部长十分坚定地说,面临军事订货大幅度削减,航空航天必须以民品养军品。作为全行业的拳头民品,汽车是最好的选择,因为只有汽车可以发挥航空航天,多工种、群体化的优势。

陈祖涛和他的汽车团队提出了一项重要建议,航空航天业造车不要拷贝合资企业的现有车型,应该进入国内尚属空白的微型轿车新领域,以此撬动家庭轿车市场。

而在此前,我去重庆采访的兵器系统的军转民。在长安机器厂,厂长谭细绵告诉我,正在准备引进日本铃木微型车技术,生产长安奥拓。

(85集纪录片《安定车记30年》,在优酷汽车,腾讯视频汽车,一点资讯,以及网上车市等网站和移动端同步播出。)

《安定车记30年》第6集:逼出一个国际高标准-图1

发表评论(共0条评论)

最热评论

全部评论

意见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