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定车记30年》第6集:逼出一个国际高标准

 

上海大众中方第二任副总经理王荣钧,先后参与过一汽、二汽创业,他遇到的最大压力,就是桑塔纳的零部件国产化进程太慢。按照合同,国产化的每一个零部件都必须送到狼堡,由大众进行技术认证。但是两年过去了,通过了认证的零部件占整车的国产化率只有2.7%,只有车轮、收录机和天线是国产的。

按照当时的传统思维,各级官员最直觉的反应就是,德国人在卡我们的脖子,逼迫我们永远买大众的散件装车。于是,“中国人在合资企业没有话语权”,“大权旁落”的斥责不绝于耳。

1986年6月,国家经委副主任朱熔基,专程为桑塔纳的国产化到上海。见到王荣钧,冷冷地对他说,你的日子过得不错嘛。王荣钧没有唯唯诺诺,他把一张照片拿给朱镕基看:一只轮胎在实验台上经过高速运转,橡胶破裂,帘子布翻开。王荣钧说:“轮胎算是经过德国大众认证的,还出现了这样严重的质量问题,国产化的难度不能低估。”

朱熔基十分意外,完全改变了前来兴师问罪的初衷:“我们的国产化,如果每搞一个,就是一个不知哪天爆发的火山,后果不堪设想。看来今后桑塔纳零部件的国产化,就是要坚持德国大众的标准,绝对不许搞‘瓜菜代’。桑塔纳国产化要100%合格,降低0.1%我们都不要。”

在朱镕基倡议下,建立了跨地区、跨行业的“上海桑塔纳轿车国产化共同体”。后来,上海市委书记江泽民提出,桑塔纳共同体不搞“肥水不流外人田”的“上海牌”,要搞全国择优定点的“中华牌”。这倒是一个挺形象的提法。

《安定车记30年》第6集:逼出一个国际高标准-图1

永远不要低估上海大众的历史功绩——不折不扣地执行国际一流水平的质量标准。顶住无知和偏激的压力,开了一个好头。我断言,如果当初在标准上放了水,今天中国轿车业恐怕只是世界三四流水平!

达到德国大众标准,对于零部件厂是一场脱胎换骨的过程。过去中国生产方向盘测试指标只有六个,而桑塔纳的方向盘指标竟有一百多个。“从来没有见过这样高的标准!”几乎任何一个零部件都让中国人如此感叹。

面对无数次的失败和退货,众多零部件厂成立了“特区车间”。日日夜夜地实验、攻关。德国大众也组织了上百名退休专家来中国,不要一分钱工资,帮助解决了大量技术和管理问题。

那些“脱了一层皮”,终于获得大众认可的工厂,都有一种“三军过后尽开颜”的欣慰。过去,零部件厂要看整车厂的脸色。一经大众的认可,其他整车厂纷纷主动上门定货,而且“一律免检”。

90年代初,上海桑塔纳的年产量突破了10万,国产化率达到90%。市长朱镕基说:“中国工业品真正达到国际水平的,屈指可数,桑塔纳轿车算一个,它是上海的希望所在。”

1991年春天,邓小平来到上海大众,看着一辆辆簇新闪亮的桑塔纳从生产线上开下来,无限感慨地说:如果不是改革开放,我们生产汽车还会用锤子敲敲打打,现在大不相同了,这是质的变化!

(85集纪录片《安定车记30年》,在优酷汽车,腾讯视频汽车,一点资讯,以及网上车市等网站和移动端同步播出。)

《安定车记30年》第6集:逼出一个国际高标准-图1

发表评论(共0条评论)

最热评论

全部评论

意见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