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北京切换    | 城市分站: 北京 天津 上海 广州 保定 唐山 399个城市>>   移动版 登录注册  |
您现在的位置:网上车市 » 资讯首页 »  厂商要闻 »  2014“ IAA中国日”唱响“中国好声音”

2014“ IAA中国日”唱响“中国好声音”

2014-09-30 13:55:48 来源:网上车市      编辑:刘稳   

汽车贸促会会长王侠(右一)与VDA主席马蒂亚斯•韦斯曼(左二)交谈

王侠与中国驻德国大使馆经济商务参赞处公使衔参赞孟繁壮

马蒂亚斯•韦斯曼接受央视记者采访

第65届汉诺威国际商用车展(IAA)于2014年9月25日至10月2日在德国汉诺威展览中心举办。展会第二天,主办方德国汽车工业协会(VDA)与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汽车行业分会(CCPIT–AUTO,以下简称汽车贸促会)共同举办的IAA中国日活动,在展会上掀起了一个小高潮。

会议室座无虚席

9月26日12时,展馆会议中心(Convention Center)的1A会议室内,207个座位座无虚席,会议室后部还站了满满两排听众。据主办方估计,本次参加IAA中国日活动的总人数达到260左右,比预计的多出100人,其中三分之一是外国人。

德国汽车工业协会主席马蒂亚斯•韦斯曼(Matthias Wissmann)致辞

中国驻德国大使馆经济商务参赞处公使衔参赞孟繁壮致辞

中国汽车贸促会会长王侠致辞

本次IAA中国日活动的主题是,聚焦全球市场背景下的中国商用车现状及未来,进一步推动中德两国商用车企业的更广泛合作。来自中德两国汽车行业、政府机构、行业协会、咨询机构等的嘉宾,在会上热议行业话题,分享行业经验,共谋合作未来。德国汽车工业协会主席马蒂亚斯•韦斯曼(Matthias Wissmann)、中国驻德国大使馆经济商务参赞处公使衔参赞孟繁壮、中国汽车贸促会会长王侠分别致辞东风商用车公司总经理黄刚、中集车辆集团总经理李贵平、厦门金龙海外销售公司副总经理赵宇彤、武汉史密斯挂车有限公司总经理安德烈•史密斯(Andreas Schmitz)、博世商用车和越野柴油系统执行副总裁马儒韬(Rudolf Maier)以及德国相关研究机构的专家发表了精彩演讲。本次IAA中国日活动在规模、档次、影响力方面较以往有了质的飞越,受到与会嘉宾及中外媒体的高度赞扬。

东风商用车公司总经理黄刚(左上)、中集车辆集团总经理李贵平(中上)、厦门金龙海外销售公司副总经理赵宇彤(左下)、武汉史密斯挂车有限公司总经理安德烈•史密斯(Andreas Schmitz)(中下)、博世商用车和越野柴油系统执行副总裁马儒韬(Rudolf Maier)(右上)及德国相关研究机构的专家发表精彩演讲

据王侠介绍,14年前,他带领第一个中国商用车企业代表团参观IAA。那时,中国商用车的年销量不足150万辆,占全球商用车总销量不足20%,到IAA来参展的中国企业凤毛麟角。今天,中国商用车年销量超过400万辆,占全球商用车总销量的50%左右,到IAA参展的商用车企业越来越多。如今,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商用车市场,中国商用车产业成为全球商用车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个充满活力和潜力的市场上,活跃着包括德国在内的发达国家商用车企业的身影。

现在,中国经济增速放缓受到全球的关注,有人因此对中国市场的未来产生悲观情绪。对此,王侠认为,中国经济增速放缓并不意味着灾难即将来临,而是中国目前正在进行的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所产生的结果。中国有句古话,叫做“以退为进”,主动地放缓经济增速,进行自我调整,是为了换来一个更健康、更有活力、更可持续的中国经济。

随着转型升级的不断深入,中国商用车行业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企业不再单纯追求产能,而是更注重发展的质量;中国的商用车产品正在进行升级换代,目标是更安全、更节能、更智能化;随着新需求的不断涌现,中国将研发和生产新型的商用车产品;中国的商用车企业将加快进入全球市场的速度,不断成长为国际化企业。

王侠认为,随着新机遇的不断涌现,中国商用车行业将展现出更广阔、更具诱惑力的对外合作空间。中国欢迎全球领先的商用车企业准确把握新机遇,采用新思维、新模式参与到中国商用车行业的转型升级中来。目前,中德两国的关系正处于最佳时期,这有利于两国商用车及零部件企业进行更深入的交流与合作。他邀请德国及欧洲的商用车企业和业内人士前往中国举办的商用车展参观、参展。并祝愿中德商用车企业加强、加深、加速合作,共同追寻市场前景。

听会的观众

同天在德国物流联盟举办的“物流国际——伙伴国中国”活动(Logistics International– Partner China)上,王侠会长也发表了讲话。他表示,物流行业将是中国最有发展前途的领域之一,目前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需要大量的人力、资金的投入;需要先进的产品、管理和理念的输入。中国物流企业在快速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不足将会成为中德物流企业合作的切入点。

分享到: